地方报纸经济报道难在哪儿
经济报道难做,作为受到较多制约的本地媒体(包括网络和传统媒体)更难,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从报道内容上来说:典型性和时效性不足,题材偏“冷”。一个经济新闻事件的生成,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带有极强的戏剧性、偶然性、轰动性;经济现象的产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一种现象报道早晚,往往是记者发现的迟早不同而已。所以,在报道过程中,“近日”“近段时间”都可用。由于地域的限制,经济现象的典型性不足,即使有典型性,也大都是经验性的材料,工作性的总结。而市场类的报纸大都是日报,天天要有报纸,天天需要新闻,材料和总结又是市民不买账的,这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2)从报道角度上来说,地市级市场类报纸报道角度较单一。众所周知,报道角度的选择需视读者对象来定,什么样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但地方报纸在进行报道角度细分的时候,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比如站在企业角度报道,老百姓不满意,企业自身的受众又十分有限;站在专家角度来点“深、厚、重、长、大”的,市民又不满意,诸如此类。但经济报道的角度应该是较丰富的,如政府角度、企业角度、记者角度、专家角度等。这样,地方报纸必须在众多角度中权衡,取其更有利于普通市民的角度。其实,这就造成了新闻事实的多角度和经济报道仅从消费者角度来报道的不统一。
(3)从经济报道的重大题材来看,大的经济新闻题材应该来说都是既“重”又“硬”的。记者的写作方式也往往是思索式、追问式的,在报道形式上往往也“连篇累牍”,应该说,这是经济新闻报道本身的需求,但是地方报纸因为读者层次、关注点不一致,所以容易造成采编对象和方式与读者需求的脱节。
(4)从信息的获取上来看,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很多国际国内的重大经济信息,大多数市民可直接从网上获得。对全国的一些经济性事件,也不可能像中央级或省级报纸那样,直接派记者到新闻发生地采访,新闻来源全部都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处于完全被动状态。
(5)地方媒体由于自身特点,一方面要做经济报道,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生存环境着想,许多报纸很少使用监督权,而经济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最敏感的。
由于地方媒体经济报道存在客观难题,我们从事这一报道时,往往缺少针对媒体自身特点的优劣势分析,致使经济新闻不可读,报纸不好看,结果吃力不讨好,读者不买账,经济报道成为报纸的冷点、硬点、节点。那么,地方报纸经济报道究竟存在哪些优势呢?
(1)阅读心理把握上的易接近性。由于是本地报纸,和市民接近,对读者的口味、阅读兴趣,报纸都非常明确和了解。比如,北京的报纸政治味浓些,政治报道题材都重一些,范围广一些,言论也多一些;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市民报纸经济味就浓一些,经济报道题材相对来说多一些;武汉的报纸故事性强一些。除了报纸本身的功能外,跟不同地方人们不同的阅读兴趣是有关联的。
(2)报道内容选择上的易接近性。本地读者近段时间最关注什么,有什么新闻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地方报纸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地方报纸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
(3)报道方式上的易接近性。同样的经济类新闻,是写成通讯、消息还是言论,是以我说你听式的“独角戏”形式,还是以你问我答的互动形式,本地报纸在做报道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提高亲和力,避免盲目性。
(4)语言表述形式上的易接近性。经济报道的可读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如何去表述新闻的。经济报道一般情况下都是标准体,灵活性不够。地方市民报纸在报道过程中,语言表达可以做到本地化、个性化。
(5)反馈机制建立上的易接近性。由于报纸和市民同城,在反馈上更容易,联系上更方便、快捷。
那么,目前,我们地方报纸的经济报道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对照以上优劣势分析,笔者以为表现在三个错位上:
(1)报纸层次和报道思想的错位。我们的报纸是基层报纸,在报纸定位上要与老百姓平视,但一方面我们往往都贪多求大,在大主题、大事件上下大功夫,用力不少,读者反响平平。另一方面又忽略了一些小事,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东西,其实这些往往是更受读者关注的新闻。
(2)阅读对象和报道内容的错位。我们的阅读对象是市民,市民读报的目的重消遣、轻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报道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轻松的、时尚的东西为主,而问题性的“重、厚、长、大”性的东西要少一些。但我们的经济报道,现在总体上来看,追问式、问题式的占主要地位,这类报道的特点是问题重大,写作笔调沉重,内容较复杂,工作性、思想性强,这些对市民阶层来说,往往是不合适的。
(3)报道方式和报纸定位的错位。我们的经济报道到目前为止,在报道方式上,旧的模式比较流行,对经济生活现象的描述往往站的角度太高,记者对读者是俯视而非平视,像一个铁面的“教师爷”在为学生上课;在写作上,用的也是老一套“倒金字塔”“正金字塔”的写作模式,经济新闻铁板一块,缺少柔性和灵性,这跟我们市民报纸的定位是有严重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