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闻真实的非情感因素
在影响新闻真实客观的因素中,目前我们关注和研究得较多的是一些有意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控、政党派别的操纵、资本集团的控制以及媒体对那些掌握了“决策话语权”“消费话语权”的群体的迎合。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如民族或种族倾向性、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兴趣和情感等。
(一)民族或种族倾向性
民族意识影响着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是集体无意识中最深层的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的民族,更多地拥有媒介的所有权、话语权,也被媒介更多地关注。在非常态社会,民族、种族倾向性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往往是有意的。“战争中真相常常是第一个牺牲者”这句话已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名言。在常态社会,种族、民族倾向性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可能出于无意,表现为民族意识的敏感和民族情绪的过分激烈。
(二)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个人无意识)
新闻采编人员已有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经验,会影响他们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把握和表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能反映事实的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
新闻真实不仅指事实真实,更指本质真实。事实真实要求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或者说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的整体真实是指新闻的连续报道要反映整个现实真实;本质真实是指新闻要对事物的内部矛盾、深层因果关系、意义价值作科学的揭示。记者在对客观事实的选择中,事实侧面如果符合他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及经验,就会得到他的肯定和更多篇幅的报道与阐释;反之,可能是否定或避而不谈。这种肯定或否定就是价值认识与判断,它构成新闻本质真实的价值链。当记者的价值认识与事实主导面的现实逻辑一致,新闻的最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新闻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主观化”或“价值化”的真实,这也是新闻客观性的表现。记者需要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勇气,需要踏实严谨的采访作风,还需要多元视角解构事实内部的联系和高屋建瓴把握宏观事实的能力。
2.个人倾向性与事实本身倾向性的偏差
客观事实转化为媒介产品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经验事实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记者会不自觉地以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认知结构为背景去考察、判断事物及现象,也会以自我经验的“正确性”去表述事件,使报道呈现个人倾向性。自我经验的“正确性”是个人历史事件的总结,是彼时彼地的会意领悟。客观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经验也不总是正确的,个人倾向性可能偏离或违背事实本身的倾向性。
3.“刻板印象”造成“先入之见”的思维陷阱
已有的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及经验还容易使记者形成“刻板印象”,无意中掉入“先入之见”的思维陷阱,使其注意力集中在有利于自己的“先入之见”的相关事实上,忽视与之相矛盾的事实。如果一个记者接受了或为求证这样的观点:大规模建设开发区是发展当地经济的最有效途径。那么他在报道该地的经济建设时,会把视线放在高楼林立的开发区如何吸引外资,如何创造产值和税收等方面。而开发区侵吞良田、圈占的土地荒芜、周围的农民生计艰难、当地的环境可能恶化等同样真实的方面可能就会被忽视。
(三)知识经验的不足,思维能力的欠缺
有的记者社会历练不足,思维能力欠缺,看问题失之辩证,失之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新闻就是本质失真的新闻。所以记者既要占有真实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分析研究纷繁芜杂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把握本质,不能被它们的表面和假象迷惑,也不能将因果关系简单化或将偶然联系判断为因果关系造成逻辑思维的错误。在非典流行期间,新闻界就给野生或家养动物果子狸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科研人员宣布果子狸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意思是说果子狸身上的SARS与人体身上的SARS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而并未证明接触果子狸的人必然会感染SARS,也未证明人体身上的SARS是由果子狸传播的。一些记者视这种相关性为因果关系,在报道中将果子狸定为非典元凶。
(四)兴趣及情感
记者对新闻的编码常常受个人兴趣和情感的影响。个人兴趣和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其兴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制约着个体关注客观事实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在报道中有积极的作用,能减少传播的逆效应,增强可读性;但把握不当,出现偏差或失控,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新闻失实。如对2001年张君特大团伙持枪杀人抢劫案的报道,在法庭未判决之前,某报《重庆满街声讨魔头》一文就将张君看作“早就该枪毙”的罪犯,称“不杀,天理、国法不容”“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并称“犯罪事实这么清楚,哪里还要审三天”。此类报道违背了“任何人在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的无罪推定原则。以“媒体审判”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虽然让媒体和公众对张君团伙的痛恨情绪得到了宣泄,但破坏了司法秩序,不利于民众法制观念的增强。
情感不仅随机多变,还有无意识冲动不能为自觉理性所包揽的特点。对能否满足自己某种利益、某种需要的对象,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同情,或赞扬,或贬斥。另外不同的采访环境、采访对象,采访过程不顺利,也易使记者变得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