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情怀尽在媒体细节里——《三峡日报》“以人民为中心·宜昌记事”系列报道点评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宜昌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这一理念,从市六次党代会到市两会,都在强化这一理念并落实到日常施政行为中。
那么,作为党委机关报,如何在这个重大主题面前做好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近日,《三峡日报》的“以人民为中心·宜昌记事”系列报道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课题,让人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之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人民为中心”这五个字的温度和分量。
我以为这组报道有五个方面的特色:新、小、活、深、温。
所谓“新”,就是故事新。从所推出的四篇报道看,都是最新的政府民生措施所产生的民间反响。比如第一篇文章《三个“没想到”的故事》,讲述的分别是胜利三路铁路口双向通车、张家店夜市整治和西陵区厕所改造的事,宜昌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城管大难题,却不知难在哪里。这组新闻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揭秘,读来饶有兴趣,又生动感人。比如为实现铁路口双向通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亲自出马,到襄阳、武汉、北京等地协调,终于解决了几十年没有解决的大难题。而这个故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注脚。
所谓“小”,就是角度小。综观这几篇报道,角度都很小,都是从具体的事例写起,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三篇中《登山鞋登出两个难题》《一棵蔬菜布置的两道作业题》等都是关于领导到现场一线解决问题的报道,真正地用事实说话,读来可感可信,避免了口号标语指示的假大空现象。
所谓“活”,就是表现形式灵活。从这组报道的文本呈现形式看,前期的策划很周密细致,虽然参与人数多,写作内容跨度大,所涉行业各不相同,但是做到了文本形式的灵活机动和整体报道格式的基本统一。通讯写作,尤其经验类通讯写作,因内容多、字数长,很容易呆滞迟重,让人读不下去。这组报道从现象观察,到事实延伸,再到记者点评,点面结合,叙议结合,事理结合,故事感人,语言流畅,结构精巧,可读耐品。
所谓“深”,就是意蕴深。重大主题报道,很容易以大搏大,大开大合,稍有把握不当,往往会违背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要求,造成大而无当,很不可信的严重后果。本组报道选取典型事例,配以面上的材料,再加上记者手记的画龙点睛,使报道以点带面,以小说大,产生了一滴水里见太阳的“晕轮效应”。比如“壮士断腕”篇中,湖北香溪化工第一拆的报道,让人看到了市委市政府保护长江生态,推动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所谓“温”,就是温度。报道的人性化,是一种新闻哲学,当然这种温度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温度。如上所述,我在这组报道中看到了领导真诚为民服务的温度,也体会到了群众回馈的温度。
当然,这组报道也有一些瑕疵,比如有些事实文理不符,有些手记词不达意,有些篇幅稍显累赘等。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执政理念,但是这种执政理念无论是在政府的施政行为中,还是在新闻报道中,都应当体现在具体可感的事例中,真实动人,可触可感,可亲可近。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落小、落细、落实。
人民在哪里?人民在每一个施政细节中,人民在每篇报道的字里行间里。这就是我的回答。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深度报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深度报道的形态及类型有哪些?
3.深度报道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4.请说说如何做好深度报道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