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入素材过程中的异化

二、摄入素材过程中的异化

新闻素材摄入过程中的异化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从主观上讲,主要表现在摄取的素材不全面、不深刻、不周到,从而导致新闻失实。《中国电视报》曾刊登过一篇失实的消息,说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即将被拆除。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各方关注,众多的观众纷纷致电致函,询问被拆原因。后来中央电视台不得不专门为此辟谣,表示1号大厅刚刚举办过春节联欢晚会,只是进行简单的修理。后来这篇报道的写作者也承认,他是看到有人在拆演播室的顶篷,误以为大厅要拆除,为抢时间,没有来得及做充分的调查就发布了此消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素材本身没有进行认真调查,造成新闻失实。例如在全国引起较大轰动的黄石市“董阳事件”,前一批新闻单位披露“调查报告”,把董阳批评得问题成堆;后一批新闻单位根据群众意见进行反调查,才把被颠倒的事实纠正过来。由此说明,新闻素材的摄入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要防止新闻失实,就必须把握好客观事物主观化的度。一是个人情感介入的纯度,不能仅凭一己之私好,在基本的事实还没有弄清楚之前,就已经褒贬在胸;二是摄入材料时需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不能凭好恶取舍。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写作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摄取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偏向,造成材料的片面,从而导致新闻失实。这种外部环境既包括外部的政治环境,也包括外部的经济环境。在政治环境方面,如日本媒介一再利用新闻工具,否定其在二战中的滔天罪行。世界各地各种证据一再证明,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不可否认,但日本的部分写作者显然是根据某种授意而制造虚假新闻。由经济因素导致的新闻失实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加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