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编辑主体作用的一次尝试——对潜江“9·30”银行抢劫案和恩施“10·21”投毒案报道的处理札...

充分发挥编辑主体作用的一次尝试——对潜江“9·30”银行抢劫案和恩施“10·21”投毒案报道的处理札记

2003年9月30日和10月21日,湖北潜江和恩施两地连发两起特大恶性案件,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潜江广华“9·30”特大银行抢劫案和恩施利川“10·21”特大投毒案。因为《三峡商报》在这些地方均没有派驻记者,又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所以从信息的获取到稿件的组织都十分困难。但是作为编辑,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素材,如果视而不见或勉强介入处理不好,肯定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现与处理,不仅关乎新闻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关系到媒体的形象,因为这种稿件往往最能体现一家媒体的编采综合水平。《三峡商报》在这两件重大新闻的发现、跟踪与处理的过程中,由于积极联络,协调运作,不仅收集到了稿件,而且在零成本的情况下,做出了颇有现场感的新闻。与同城媒体相比,我们的新闻报道准确、及时、充分,体现了《三峡商报》一贯“榨干取尽”的新闻处理原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从新闻业务上看,这也是《三峡商报》发挥编辑主体地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关注变化 捕捉火花

潜江广华银行抢劫案早在9月30日就已经发生,由于劫匪打死4人,且是累犯,性质特别恶劣,引起全国上下关注。宜昌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犯罪嫌疑人谢某的通缉令。一些报道还称,犯罪嫌疑人已逃往湖北的西南(即宜昌)方向,这一案件的进展备受宜昌市民的关注,《三峡商报》在国庆节前后已经对相关的追捕消息做过一些报道。经过十多天的追捕,人们最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将歹徒捉拿归案,这也是此案报道的最有震撼力的转折点,谁漏了这条消息,整个报道就会大打折扣。作为编辑,除了关注其他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之外,我们还时时与荆门和荆州同行保持联系,以防漏掉新闻“活鱼”。10月13日晚9时10分左右,夷陵区一邓姓男子打来电话报料,汉江边正在围捕谢某。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值班编辑迅速和《荆州晚报》联系。第一次他们说尚未确定,只有《荆州商报》一记者前去打探情况。鉴于此信息的重要性,当晚10时左右,值班总编辑和编辑又与《荆州晚报》联系,结果令人振奋:消息属实,当地公安干警已于当天下午6点在天门的汉江边将谢某击毙,该报已派出记者赶往现场。我们当即向《荆州晚报》约了稿件,同时也改变编辑计划,空出一版头条位置。第二天凌晨2时,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等待,我们终于从《荆州晚报》获得了谢某被击毙的消息稿。就这样,我们由于及时对一个热线电话提供的信息进行追踪,将极有可能漏发的消息抓住,第二天与省报同时登出,而且在人力和物力上的付出相对较小。而同城有些媒体由于种种原因漏发了这一重要信息。10月21日,利川发生毒鼠强中毒事件,我们也是在事发当日及时介入这一事件,迅速与《恩施晚报》联系,获得了最新的信息,成功地实现了远程介入。

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改稿排版,处在从属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是比记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的指挥员、联络员。编辑要时时保持敏感,对周边的事件变化和有价值的关联信息进行跟踪。在跟踪中发现细节,在跟踪中捕捉火花,在跟踪中获得独家,在跟踪中创造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对周边重大的新闻事件,我们在人力和财力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要善于借用当地同行们的“眼睛”和“耳朵”,建成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开放式信息通道。

二、强化整合 做足做富

做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做理念,而一切理念的最终评价标准是读者市场。重大事件的处理水平,往往显示着一家媒体的新闻理念,代表着一家媒体的编采综合水平。对这两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处理,我们坚持了重大新闻做足做富,新闻资源“榨干取尽”的理念,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有关利川投毒案的报道,10月21日我们首次介入时,用了将近两个版面,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报道,具体内容包括:刊发事件消息一条(1100字)、中央省市领导指示一则、事件定性消息一则、宜昌做好消毒工作消息一则;刊登现场图片四幅(全是本报独家)、湖北省严查毒鼠强新闻附件一条。

同日,《三峡晚报》只发了200字左右的消息,《楚天都市报》则转发了新华社一则600多字的消息。三者相比,本报的内容实现了大综合全覆盖,除了中毒消息,所有的报道都是独家新闻。之所以能做出一顿较丰富的新闻大餐,主要是在重大新闻做足做富理念的指导下,编辑发挥主体作用的结果。

一是远程策划:编辑与《恩施晚报》的记者取得联系后,从文字和图片两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字说明情况,图片报道现场,做到图文并茂。

二是充分准备:在网上查阅毒鼠强的相关资料,以及湖北省有关查处毒鼠强的相关报道。丰富新闻报道的背景,提供相关知识,优化报道内容结构。

三是巧妙组合:这组报道中的有些新闻,如卫生部官员的评价,同城一些媒体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其实是我们从北京一家媒体关于卫生部报道的消息中剪下来,与省领导指示的报道进行整合的结果。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表演艺术如此,编辑工作亦如此。编辑如果只是等来稿件,在版面上做简单的加减法,那不是编稿,而是凑稿了,此时编辑处在完全的不作为和半休眠状态。编辑必须要发挥主体性,深入到事件中去,寻找发展的脉络,做出必要的判断,选取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材料。在编辑形式上,要以可读性强的核心新闻事实为中心,加工相关新闻,放大可读性效应,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三、滞后新闻 超前处理

回顾同城媒体这两组报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在事发一天后才见报,但之前省报已经披露了信息源。如何在“第二落点”处理好新闻,与省报业已见报的新闻形成避让与互补之势,是同城媒体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如在处理利川投毒案这组新闻的落点上,《楚天都市报》是以宜昌防止中毒的新闻为主,配发了利川中毒事件;《三峡晚报》采取的是纯跟踪式报道;《三峡商报》采取的则是“滞后新闻,超前处理”的办法,不仅报道了事件的处理情况,而且还回顾了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同时对事件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报道。我们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主要读者对象与省报不同。尽管在市场上部分读者群与省报耦合,但作为市民家庭报纸,主流读者对这一信息并不一定了解得很清楚。对这样的重大事件有必要在突出位置进行重点处理。

二是有最新进展这样一个新鲜的“新闻由头”。对还在进展中的新闻进行前因后果的回顾,技术上显得贴合,也无新闻重稿之嫌。

三是时间虽然滞后,但我们的信息更丰富。新闻滞后在日常新闻实践中是经常遇到的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滞后之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把丢失的“事件”找回来,迎来新闻事件的“第二春”。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较高的补位意识,善于站在事件的前沿,对其历史中的脱节之处进行增补和修缮,从而还原新闻的本来面目。

当然,编辑主体地位的实现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还表现在更多的方面,比如同记者的互动,同现实生活的互动等。辑录以上几则主要是想说明,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要想在版面上获得竞争力,编辑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既是市场类报纸经营竞争的需求,也是编辑在报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