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与评判:反馈机制上的市场对接
在新闻流程中,检测与评价机制往往由于其与生产的关联度较低而受到忽视。新闻效应的检测与评价往往由评价者个人的喜好决定,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评价极容易造成稿件的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脱节,报纸的自我认可度与市场认可度的脱节,即市场认可的评价者不认可,评价者认可的市场又不认可,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从而使新闻与报纸的评价处在模糊状态。
针对这一矛盾,《三峡商报》建立了两种反馈机制:
一是编采人员进市场,直接听取市场反馈。编辑部实行人员分组,定期定点到报摊卖报,同时听取读者和报摊主的意见,人人要填写设有多种问题的调查表,回答“市场认可了我们什么?市场还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将怎么做?”的问题。这种调查不仅仅让采编人员直接与市场接触,认识了自己所生产的报纸的优劣,为改进报纸质量找到了方向;更重要的是,让编采人员在市场中认识市场,在市场中学会应对,在市场中提升能力。比如周末金版,各路编采人员从市场中带回几条共同的意见:版数太多、版序不合理、体育新闻太少、满足不了读者要求。我们及时地对版面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增加了一个体育版。这些改进受到了读者好评。
二是对市场反响好的稿件实行加分制。每周由发行部零售负责人提供市场卖点高的稿件名单,实行双倍打分。这种在评价中加入市场要素的打分机制调动了记者的写稿积极性,特别是捕捉独家好稿的积极性,一些记者为采写独家稿件,甚至带上家人到一些危险的地方采访。这一机制不仅仅使报纸的二次分配进一步向创造了好的市场效益的记者倾斜,更主要的是在编辑部内形成了一种面向读者写稿、面向市场写稿的氛围。
以上“市场对接”的各个环节在具体的编采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是实际的而不是抽象的。从办报理念到具体操作,从特色的营造到反馈和评价,它是一个历时性的新闻市场化运作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目标就是如何面向市场制造注意力,从而引导市场、驾驭市场。离了其中的任何一环,“对接”就可能要“短路”“跑偏”,从而使新闻运作的市场效应大打折扣。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整个编辑部的协调联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峡商报》在各个版块都制定了运作框架图,责任到部室、到人,奖惩到每一个项目,确保了操作过程中的规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