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拐点”与传媒变革

第一节 “历史拐点”与传媒变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也许,狄更斯《双城记》里开头的这段话,用来形容当今传统媒体的困境是再适合不过了。历史从来都是这样,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在发展中总要经过一些路口,总要渡过一些关口,然后才能顺流而下。

当下的传统媒体便是如此。

当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可能是一个“历史拐点”。

这个拐点其实早已出现。早在2013年8月,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宣布,以2.5亿美元现金收购久负盛名但陷入经营困境的《华盛顿邮报》,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格雷厄姆家族经营80年之久的《华盛顿邮报》易主,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媒体的命运让人叹息。

贝索斯以个人身份收购《华盛顿邮报》,亚马逊公司并不参与其中。整个收购过程耗时6个月。收购完成后,贝索斯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唯一所有人。

创建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但在互联网日益兴起的时代,老牌的《华盛顿邮报》也没有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此次交易,再次凸显了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纸媒业务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华盛顿邮报》公司报纸部门2012年亏损了5370万美元,销售额下降了7%。《华盛顿邮报》的印刷广告收入2012年下降了14%,跌至2.28亿美元。

此外,《华盛顿邮报》公司2013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当季可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4%,主要原因是报纸订阅量下降、印刷广告收入下滑等。

《华盛顿邮报》被收购只是报纸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典型例证。过去几年,媒体并购如火如荼。同年8月3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将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出售给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数字媒体公司美国数码新闻也表示计划收购《新闻周刊》。

这些故事不只是在美国上演。早在2008年,我国媒体界就流行“媒体寒冬论”。只不过,这个悲观论调被后来迅速崛起的房地产业以及由此而重新崛起的传统媒体给按下去了,而且随后还迎来了一阵末日辉煌。到2010年左右,报业广告营收达到最高值。之后,一路下行,一直到今天。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媒体平台不断发展,媒体开始主动转型,微博、微信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澎湃客户端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继《东方早报》之后,每年都有20~30家媒体关门或转型,直到今日。媒体转型之路从中央到地方的探索一刻也未停止。

《华盛顿邮报》这个美国著名媒体的易手正好预示了在新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艰难却并未可知的历史命运。而这也是笔者此书的最终价值落点,笔者要探讨的,正是如何从策略和技术的角度,摆脱这样一种命运,如果可能的话。

媒体曾被视为“第四权力”,记者被视为“无冕之王”。文字如同花冠,被世人顶礼膜拜。然而,爱与被爱都成往事。

科技的潮流已经冲刷了荣誉的高地,残落的花瓣也污染了脚下的清流。历史的风险课铃声已敲响。

从技术的角度看,传统媒体已被釜底抽薪:

一是信息来源。传统媒体信息主要依靠记者采访,而网络媒体虽然没有记者,但其依靠领先的技术实现“创作外包”,他们自己只是负责运营管理和把关付费。包括“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让用户自己把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视频等手段发布到网上(UGC)。一方面运营成本更低廉;另一方面信息渠道更丰富,内容更广泛。

二是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的传播,比如报纸,一个消息可以到达的对象是读报者、传阅者,还有通过口耳相传给读报者的身边人。而网络的传播是病毒式的,除了网站外,还有“两微一端”、抖音短视频等,它们到达的范围是无边际的。这种传播造就了各种网红,同时不断产生各种网络舆情,从个体到社会,从公民到组织,从普通人到官员明星,在新的网络生态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三是受众群体。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选择适合刊登的或读者感兴趣的新闻进行处理,以每一篇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样的手段使重要的新闻最为突出的办法培养了一批忠诚的读者。但是现在,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催生了不同的圈层。不同的用户在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里或当观众,悠然冲浪;或做盟主,野蛮生长,有朝一日破圈而出,一鸣惊人。

除此之外,新媒体还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功能:

一是检索。网络几乎就是一个无穷大的资料库,只要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大部分东西。

二是定制。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我们别无选择。而新媒体,我们可以定制感兴趣的各种客户端,甚至通过数字画像,直接提供读者感兴趣的海量内容,比如“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三是互动。传统媒体,包括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网络模式,都是一对多的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发布,无数人接收。而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却把所有人串联在一个空间,等于一个人长出了无数双眼睛、耳朵和无数张嘴,甚至长出了长长的手臂,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富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