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新闻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三、差异化新闻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差异化新闻竞争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伪”:伪主流、伪策划、伪深度。

(一)伪主流

所谓伪主流,就是将一些与受众需求并不相符合的所谓政务新闻(有些就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新闻)放在媒体的主要版面(栏目)上,以示正统、大气、主流。这种观念并没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而是从报纸的形态本身出发,拿政务新闻作大旗,这实质是一种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其实,都市类新闻注重新闻主流化,不是一个新问题,它的确是报纸差异化的一个路径。但是,真正的主流是一种发展了的理念,就是曾经被市场类报纸排斥的时政新闻要在市场类报纸上有所体现,但这种体现不是对时政新闻的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而是要采取市民类报纸的视角,要采取创新的报道模式,做到新闻内核是主流的,但报道形式和新闻角度却是市民化的,是可读的,也就是说要让时政新闻升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主流。

(二)伪策划

所谓伪策划,就是为了策划而策划,表现为策划选题的无价值,报道规模上的注水,用于策划的新闻引子含金量比较小,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无病呻吟,是一种媒体工作上的花拳绣腿。伪策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以观念说话代替用事实说话,某一新闻现象出现之后,就急于挖掘新闻现象背后的所谓“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然后进行系列评论式的“话题报道”。这种报道方式,首先是违背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不是用事实展示新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内核,而是用贴标签式的观念向读者灌输所谓的精神价值。其次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向读者索要注意力,信息的提供者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读者由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策划事件的参与者。最后,这种策划的最终目的往往是非新闻性的,而成为媒体进行自我营销的一种手段。

(三)伪深度

所谓伪深度就是在某一个并不为读者所关注的问题上大费笔墨,做出某种似是而非的解读。表现为选题的冷僻、报道材料的拼凑和罗列、注水写作、不注重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现在,很多媒体简单地把深度报道等同于长篇报道,满足于材料和现象的罗列,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打读者的“马虎眼”,而这正是记者需要调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伪深度现象不仅是一个文风问题,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当前的新闻呼唤“三回归”。

回归信息本位。当前,因为平台众多,等米下锅,而每天的新闻又有限,很多媒体开始丧失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把做新闻渐渐演变成做杂志,不仅增加了媒体的成本,而且也淡化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造成既需高成本又不受市场欢迎的局面。在这方面有两点需得到改进:(1)回归新闻本质,以信息赢得读者;(2)加强新闻策划,特别是突发新闻和重大政策性新闻的策划,深度挖掘新闻价值,拓展注意力和影响力。

回归读者本位。媒体是读者的媒体。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读者。读者需求什么?简单地说需求三种东西:一是政策方面的内容;二是娱乐休闲;三是得到切实的服务。政策方面的内容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已经处于次要地位,虽然网络直播的速度会大大快于传统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在两个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是加强线下服务,帮受众办实事;二是运作活动,让受众参与,沉浸式传播,扩大影响,变现效益。

回归文化本位。一是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性,还要有文化品位。二是要有相关的文化特色的版面(栏目),除了要有来自市场的和市民的内容,还要有来自文化的和心灵的内容,在“慢”字上做文章,与新媒体的“快”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