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报纸如何介入重大主题新闻[2]

市民报纸如何介入重大主题新闻 [2]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主题重大、思想性强、报道角度高屋建瓴、报道形式较严肃等特点,与市民报纸的内容上的可读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形式上的灵活性与贴近性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都市类报纸较少涉足重大主题报道,或即使涉足往往也是蜻蜓点水。

《技师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是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后,《三峡商报》所做的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一组连续报道。它反映的是社会极为关注的农民工问题,主题不可谓不重大;涉及如何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思想性不可谓不强。这组报道出来之后,引起上至市委书记、各个主管部门,下至普通市民的关注,有些部门和个人甚至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原因何在?对市民报纸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有何借鉴意义?我们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认清新闻的价值所在,找准报道的最佳角度,创新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形式,把“重、厚、长、大”的政治性报道做成“轻、薄、短、小”的市民性报道。让报道贴近目标读者,让新闻在贴近中闪光。

一、掌握时势,把握线索,选好报道典型

市民报纸的市场属性较强,往往更注重可读性强的事件类新闻,也就是“热新闻”,在这方面可以说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而对典型类的报道要么因曲高和寡有意敬而远之,要么是忙于“事件”而无暇顾及。其实,这是因为市场类报纸没有多加尝试这类报道而产生的偏见。选择好典型,用市场的方法开发报道好典型,不仅是彰显报纸本身社会价值的需要,而且也是媒体自身进一步开发新闻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004年3月26日,技师董伟请求《三峡商报》编辑部发出消息,他愿意免费培训进城农民工。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本身就是新闻,这种不追求经济回报的品格,反映了董伟的高尚情操。当时,中央一号文件刚颁布,帮助农民增收,提高进城农民工素质,让他们获得进城的“门票”更是当务之急。在这个大背景下,董伟的行为已经不仅是普通的好人好事,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也更凸显出这则新闻的分量。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3月27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技师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消息。

无偿培训农民工,教他们一技之长,并非三五天工夫,董伟要付出的东西很多,他的义举要得到他家庭的赞同才能得到保证。为了使报道典型立得起来,记者在核实董伟的材料上十分仔细,并专门到他家里了解情况。一开始,家人果真不太理解,认为董伟没有学历,只有经验,怕他压不住阵,吃力不讨好。经记者说明这一事件对农民工的好处后,家人才消除顾虑。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准备,才使得后期报道稳得住、立得起来。

文章见报后果真引起不小的震动。当天下午,时任宜昌市委副书记文成国在时任宜昌日报社社长杨尚聘的陪同下,专程到董伟家中看望了他,并代表全市农民朋友向他表示感谢。文成国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打工经济,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待遇,像董伟这样主动要求免费培训农民工的典型,为我们打开了帮助进城农民工提高就业水平的新思路。”文成国还在董伟的备课本上留言:“培训农民,服务农民,功德无量。”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咨询电话不停,两天的时间就有20人到《三峡商报》编辑部报名。

市场类报纸要搞好典型报道,发现典型、选好典型是第一步。而作为这类报纸的编辑记者,要同党报编辑记者一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不仅要练就一双发现市场的火眼金睛,而且要练就一双发现典型的火眼金睛。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市场,更要掌握政策。心中无政策,再大的典型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会漠然视之。心中无市场,做出来的报道干瘪枯燥,再好的典型,也会被我们“做死”。在市民报纸这个平台上,典型和市场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二、综合研判,掌握关键,选准报道角度

抓住典型只是做好典型报道的第一步。而真正体现市民报纸的特色,体现编辑记者功力的在于如何驾驭好报道,如何选准报道的角度和方式,在报道典型中认识典型,化解典型,让典型流动起来,生动起来。

无偿培训农民工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表现?也就是说作为市场媒体,我们如何介入这一事件?如果像一些党报那样,消息加通讯加言论,立体推出,力度是很大,但是其效果会怎么样呢?结果可能会同其他一些典型一样,要么成为“高大全”式的人物,高不可攀;要么过于一锤子买卖,成为真正的“易碎品”。这些都与我们的报道目的背道而驰。

经过慎重的思考,编辑部认为,如果仅仅孤立报道这一件事,不仅材料不能被充分利用,报道显得太单薄,而且也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不能发挥报道应有的社会价值。编辑部决定拿出版面,将这一报道做细做足,以做新闻活动的方式推动报道向前发展,将新闻事件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报道,让典型在活动中“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丰满起来”。

当报道见报后,许多农民工报名,编辑部帮助董伟进行了登记筛选,确定了培训人员,直到最后开课。对活动的每一步都进行报道,让典型活动连续化、透明化,让新闻事件现场化。这样的方法,改变了媒体做重大主题报道时置身事外,宏观笼统,指导性有余、贴近性不足的毛病。

上级宣传部门对这组报道是这样评价的:新闻媒体除了宣传好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还要以极大的热忱关注“三农”问题,努力发掘典型,捕捉与“三农”问题相关的信息,以深厚感情待农民。一旦发现了典型,就应该充分运用典型的先进事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发全社会形成的合力,达到典型引路,各方关注,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的目的。《三峡商报》关于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报道,好就好在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结合形势发挥了《三峡商报》的优势,找到了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闻宣传要求与《三峡商报》媒体定位的最佳结合点,是跳出农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的成功尝试。同时也找准了新闻宣传与典型宣传的切合点,从关心“三农”的大背景中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

市民生活类报纸,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报道典型的问题,而是如何报道典型的问题,或者说如何让“典型市场化”的问题。其真正的难点在于怎么将典型报道的角度扭转过来,让高的低下来,让静的动起来,让远的近起来,让死的活起来。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典型也会“有卖点,有冲击力”,而不是像现在,提起要搞典型报道,大家当面点头,背后摇头。

三、主动介入,连线架桥,构筑互动平台

这组报道的形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活的、动的、开放式的,各个层面的读者都可以参与到报道中来,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我们的报纸充当了社会各阶层帮扶农民工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活动的枢纽,而且成为做活报道的有效形式。

消息发出的第三天,宜昌职业技术学院做出决定,愿为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提供培训场地,并将农民工的培训当作该院的大事来抓,由院长亲自出面,开协调办公会,定出农民工教学计划。董伟还进行了两天试讲,农民工都可以到校试听。

2004年4月2日,宜昌城区的万寿桥派出所援助多台摩托车,帮助解决培训所需的教学器材。两家摩托车行送来各种维修工具和其他学习器材。

4月11日,农民工培训班正式开班。10名学员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时任宜昌市委副书记文成国亲自出席了开学典礼,称赞这是宜昌市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亮点,他勉励学员早日学成回乡创业。

6月1日,历经45天的培训,首批农民工圆满结业,10名学员个个都能对摩托车基本的故障进行排除。为支持学员们学成回乡创业,宜昌国宾花园酒店捐资5000元,发起设立了全国首个农民工创业基金。宜昌市劳动局还无偿为合格学员进行职业鉴定,发放职业合格证书……

在宜昌市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董伟的报道提升到全市的高度,掀起全市培训农民工的热潮。没有市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董伟的报道也只能是孤掌难鸣。因为报道的核心亮点,通过多方努力,《三峡商报》构筑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使报道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报道内容由表及里,反映出的内涵由浅及深,从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新闻事件折射出“三农”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这一重大主题。

一名战地摄影记者曾说过:“如果你拍的照片还不够好,就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面对好的素材,如果我们的报道不能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提升,其实对这些素材是一种浪费,是我们的功夫还没有用到家。参与互动的模式,是平面媒体向电子媒体学习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中,读者成为一种要素,直接介入到新闻中来,不仅让新闻本身动了起来,而且让新闻有了灵魂。

四、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放大典型社会效应

真正成功的典型宣传,就像石头扔进水里,不仅当时会产生很大的声响,而且会产生一波波涟漪,这就是报道的社会效应。把握好这种效应,并将其放大,更能够强化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报道仅仅是《三峡商报》在2004年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亮点。中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全面小康的难点在农民,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9亿农民中又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缺少知识、缺少技能。帮助他们学一门技能就教会他们生存的本事,帮会一人就解决了全家人的生存难题。所以,帮助农民工不仅仅是董伟的事,也不仅仅是《三峡商报》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与真诚支持。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董伟这样的人来帮助农民工。

基于这些认识,《三峡商报》以此为契机制定出“十户百人培训计划”,再次面向社会征集9个行业、9个优秀个体工商户,培训90个农民工。《三峡商报》持续不断宣传,掀起大家为农民工培训的热潮,形成了帮助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6月10日,宜昌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及多名协会会员接过董伟的接力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无偿培训农民工的活动,每名会员培训10名农民工,负责传授一技之长。不久就有了电脑打字班、服装缝纫班、农家菜厨师班、花卉园艺种植班等适合农民工的培训班在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各界优秀人士加入到培训农民工的队伍中来,宜昌出现了众多董伟式的热心人。

通过《三峡商报》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培训农民工的氛围,各行各业优秀人士广泛参与进来,掀起了培训农民工的热潮。时任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谭徽在慕名来到《三峡商报》编辑部,考察了培训农民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表示欲在神农架地区进行推广。这一报道在帮助农民工方面起到了“火种”和旗帜的作用。

当我们的报道具有“火种”价值时,我们就应将它引燃,在报道的范围和规模上进行扩大和推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新闻报道的最高价值。当一篇文字像长了翅膀的鸟能够飞翔起来的时候,这不仅显示了典型力量,更展示了我们媒体的旗帜作用,而这些正是市场类媒体成功的法宝。

问题与思考

1.新闻活动的概念及一般过程是什么?

2.新闻活动有哪共性特征?

3.请你组织一次班级或校内新闻采访活动,并先期制定活动方案。

【注释】

[1]此文发表于2013年第3期《新闻前哨》。

[2]此文发表于2004年第9期《新闻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