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策略上:要善于整合推进,强化版面冲击力

三、编辑策略上:要善于整合推进,强化版面冲击力

在我们日常的编辑业务中,大量的新闻让人感到分量不足,缺少冲击力。处于主体地位的编辑在这时应有意识地进行整合,有意识地强化版面,从而提高稿件本身的冲击力。当然,这种整合和强化不一定每天都用,而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时机才用。

首先谈一谈编辑日常编稿过程中的几种整合方式。

一是日常松散式的整合。这种形式在本地新闻的编辑过程中用得比较多。这种整合形式是一种稿件的简单组合,编辑的理念没有得到体现,随来随编,在日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无可厚非,因为日报的本地新闻巨大的吞吐量和报纸的采编力量形成矛盾,不可能天天都有项目,天天都有亮点和大新闻。

再就是,松散式新闻也有其特点。首先,可以使版面显得丰富生动,就像是光的漫射,有多个焦点,多个阅读兴奋点,这和整篇只有一两个兴奋点的策划类稿件相比,显得更灵活多样,读者阅读起来可能更轻松。这和市民读者的阅读心理是一致的;其次是松散式新闻处理起来更便捷,受到的约束较小;最后,松散式整合稿件的写作者很多,写作风格各有不同,而主题式新闻往往显得更单调。

二是局部动态性线性整合,即我们经常做的连续报道。这种报道一方面由事件本身的发展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到编辑的主体意识决定。编辑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进程。比如《温州商会宜昌收徒》这组连续报道,有些是事件本身发展的结果,有的则是靠编辑的策划引导产生的。报道开始前,我们就对整个报道的进程进行了安排。第一篇报道《宜昌人拜师温州商人》是记者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编辑制标题配言论,这时编辑的行为还处在从属地位。但从这件事中,编辑意识到把温州商人这个世界公认的会做生意的群体与争相学习做生意的宜昌人结合起来,把报道做大,将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这时编辑是需要眼光的。在这组报道的操作中,我们带着策划好的报道方案,找到温州商会,建议由商会出面,组织温州商人,收宜昌人为徒。温州商会接受了这一意见。这样,我们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温州商人和宜昌人架起拜师求学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报道中连续展示拜师过程,既实实在在为市民办了事,又做活做新了报道,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这组报道受到了经济学家钟朋荣的高度赞扬,他称此举为学习温州商人的生意经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这种整合形式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方式,也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形式。一方面,它在版面上形成了一种动感,这种随着事件本身的发展而波动起伏的报道形态,把不同时间、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事件串联在一起,不仅造成了阅读中的悬念,而且这种报道形态本身也有了美感。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既克服了松散式整合的散,也克服了主题单一强势整合的呆板,它既有整的,又有散的,既有断的,也有连的。这跟书法中的“意断笔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主题单一强势整合,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专题式报道。作为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服务报道或者资料性很强的信息类报道,或可读性强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新闻版特别是本地新闻不宜进行这类整合。首先,这类整合版面大,新闻性很强,很多这类报道其实只是相关信息的简单相加,看着丰富,读起来水分很大,大致模式是“现象1+现象2+现象3+总结”。这往往是编辑在做新闻,如果合适,当然有利于版面的强化,但很多这类新闻有注水之嫌。当然,报纸发展到现在,这种单一的强势整合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厚报时代”所必需的,例如《楚天都市报》的副刊、《南方周末》的头版。但我们可以看到,《楚天都市报》的整版策划大都是副刊,而《南方周末》则是将全国性的重大事件或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观点做深。这和我们动辄长篇大论地做本地新闻专版的情形是不一样的。本地新闻只有在处理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才能够不惜版面,榨干取尽,不留余地。

四是主题式复合性强势整合。这类整合一般情况下用得比较少,就是连续多天多版报道同一个主题。这类报道大多用在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中。如汶川大地震系列报道、北京奥运会报道等。这些报道大多数媒体都是采用多个版面,运用多种体裁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再就是从版面处理方式上看,编辑要善于攻守平衡强化新闻冲击力。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种种原因,本地新闻有时处于不济状态,那么处在主体地位的编辑该怎么办?这时除了记者跑线要加强之外,编辑还应该想办法有意识地强化版面(这里主要说的是内容上的强化)。

首先是以项目强化版面。版面上有攻有守。新闻项目其实是一种攻守结合的新闻样式。说它“攻”,是因为任何一个新闻项目的产生之初,新闻由头总有其不一般之处,它总会有一定的冲击力。比如《大学生开办一元擦鞋店》《温州商会宜昌收徒》项目,自始至终都有一定的冲击力,属于进攻型项目。有些项目属守势项目,像《两万元创业方案》等。项目容易成为版面上的亮点、突出点,容易增强版面的冲击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编辑对记者的调度也正是发挥其主体地位的表现。

其次是以栏目强化版面。同好项目一样,好的栏目也容易成版面亮点。这种栏目亮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品牌优势。比如羊城晚报的《昨夜今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这些栏目不仅在当地有很大的名气,而且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三峡商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天天读报》《新闻QQ聊》《商报视点》《你点我采》等栏目跟随着报纸的发展,影响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特别是《维权平台》,从开办到现在,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投诉,这里成为消费者说话的平台,我们的一系列连续跟踪报道,也对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维权平台》本着为消费者说话的态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在商家和消费者间架起沟通桥梁。此专栏推出的《防盗门为何不防盗》《雅斯,能不能说声对不起》《9个月女婴,舌头被缝9针》等一系列追踪报道,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雅斯超市的经营者看到本报关于该超市的连续掉包事件报道后,来到本报,一方面向消费者赔礼道歉,另一方面又解释事件发生原因。他认为这个栏目对商家不仅有监督作用,同时也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你点我采》栏目,是我们在实现编读互动方面所做的尝试,结果读者的反应非常强烈,热线记者电话不断。后来,这一栏目成为“热线新闻”的主打栏目。《每周股市对话》是我们与宜昌电台联合举办的,实现跨媒体合作的一次尝试,也受到许多股民朋友的喜爱。对一个编辑而言,特别是对弱势媒体的编辑而言,如何在栏目上创新,实现新闻资源的异质化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是以监督强化版面。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其重要的功能。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也并非是撒胡椒面似的全面开花的监督,更多的是抓住典型,做活做足,做出影响。这种强化整合从技术上讲,是编辑强化版面的手段。当然,在处理这类稿件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对监督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预测,要有较强的“修正”意识。比如我们对《维权平台》栏目就制定了相关的稿件处理办法。每一条带有批评性的稿件都要求与被监督者见面,要求被批评者作出答复,这样编辑和记者避免了稿子见报后的纠纷,始终处在主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