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概念及特征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兴趣越来越碎片化,以至于有些媒体甚至取消深度报道专栏,但这并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媒体对报道成本的考虑。实际上,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体裁,在新媒体时代更有压舱石的作用和一锤定音的效果。研究和探索深度报道的策略和模式依然有其时代价值。

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处理,是为受众提供的有别于一般资讯的特殊报道产品。这一产品,在阅读移动化、碎片化娱乐的新媒体时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和阅读人群。据统计,在新媒体上,有80%以上的中年阅读者对深度报道感兴趣,人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只不过,在新的媒体模式下,深度报道的操作理念、策划方式、语言表达皆与传统媒体报道有所不同,并通过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甚至媒介管理运作机制等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深度报道包括哪些内容呢?到目前为止,我国深度报道大都以这样几种形式出现:

(1)连续报道。如《羊城晚报》的《待认女婴案》。

(2)问题讨论。如《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讨论》。

(3)系列报道。如《人民日报》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大趋势》。

(4)组合报道。如《湖北日报》的《大操大办陋习剖视》。

(5)广播电视专题新闻,包括以节目主持人形式出现的专题新闻。如中央电视台的各种专题片。

(6)单篇形式。如《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

深度报道的类型大体有三种:

(1)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以解释性报道为主。这是一种以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分析为主的报道形式,它与客观报道相比较,报道的重点、要求、作用、方式均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征。

(2)全方位报道。这种报道把“正向”与“反向”立体交叉地展示,把“正面”与“负面”一一表现出来,把“两极”与“中间地带”全部扫描,用“立体网络”和“某一坐标点”构成一个立交体。

(3)剖析性报道。这类报道重在报道发生了什么之后,剖析与评价事实,注重对事实的探究与思辨,具有新闻性、政治性、研讨性的特点。

那么深度报道与一般报道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事物是立体的,报道其一个侧面或表面的,就是纯新闻客观报道;展示其外在内部方方面面、与其他事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其方位,展现其状态的,探测其根源,则是深度报道。

在报道内容上,深度报道的特点是题材重要,信息集成,侧面众多,问题尖锐。不管是社会问题还是新闻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倾向性问题。

深度报道的选材,跳出了只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传统报道窠臼,进入了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即便着重报道的是某件事某个人,作者的着眼点也是通过其人其事去透视一个立体网络。

在报道重心上,深度报道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写“是什么”,而着重在于回答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非深度报道有时也要回答“为什么”,但它们绝不像深度报道那样,把追求对“为什么”的解答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深度报道不属于反映性、再现性新闻,而是理解性、剖视性新闻。

目前深度报道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不仅能鲜明地提出问题,而且能借助思辨的力量分析问题,触及问题的实质,对实际工作起着促进和建设的作用。

在报道手法上,深度报道对事实的阐释采用分析的方法。它不是“为记载事实而记载事实”。可能在深度报道中见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事实,甚至看到一个又一个蒙太奇镜头的再现,但在总体上,它不是一种事实的再现,而是采用再现的手段达到表现目的。从采访开始,深度报道就把事实与价值看成两回事,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也往往水火不容。

在报道思维上,深度报道冲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通过对事物的全方位扫描,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新闻事物的立体形象。当然,这并非说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平分秋色和面面俱到。在肯定一个事物时,既不夸大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回避它曾经有过或确实存在的消极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把众说纷纭的热点报道成体现时代脉搏的重要新闻,写得更加近似生活的原貌,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在报道结论上,深度报道把被报道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过程,在报道中间和结尾处都没有留下句号,留下的只是许多没有答案的问号,没有破解的未知数,仍在延伸的省略号。在深度报道中,作者不是评判是非的法官,不是指引方向的交通警察,他只是一个高明的导游,把风景点的精妙之处巧妙地指给游客后,自己便抽身隐退;他只是一个服务员,服务项目是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客观矛盾摆到读者面前,而把评判和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实践者。

在文字表现上,深度报道可以是没有任何主观介入的客观报道,也可以是就事论事,不受只能用事实发表“无形意见”限制的剖视性报道,即从事实出发,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智慧融入作品中,就事实本身进行科学分析解剖,由事生发出理,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