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信息奔涌时代的传媒法则

自序 信息奔涌时代的传媒法则

这是一个信息奔涌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传媒遍布的时代。这是一个优质信息滋润每一个受众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芜杂信息干扰每一个公民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与发达,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电脑、手机作为终端的使用,以及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普及,就像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一样,随时都可以向这个社会和时代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每一个人都从曾经的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传播者,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即时的信息源和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新时代的新闻文化的符号,都成了新时代的传媒人。

但是,就像任何专业一样,新闻业也有自己的专业法则:既有宏观的行业规范,也有专业的技术要领;既有艰深的理论求索,也有须臾难离的实践印证;既有五彩斑斓的新闻现象,也有众里归一的本质本源。当今新闻的发达与行业的艰难并存,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传媒法则与产业法则脱节甚至背离而不能产生闭环效应的结果。

作为新闻人,我从写稿办报到产业经营,到新媒体转型,再到大学任教,近30年时间,在新闻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实践创新,新闻工作不仅是我谋生的工具,也成了我心之所系的灵魂依赖。特别是在《三峡商报》工作的20年间,我参与见证和主导了一个媒体从诞生到繁荣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有幸负责新闻采编方面的工作和媒体全面工作,为我从实践角度认知新闻价值、实践新闻理念、创新媒体传播、实现产业经营提供了至为宝贵的平台。

如果以大学教师身份往前看,我所从事的近30年的媒体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媒体实验室”进行日夜不断的实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努力从新闻实践中总结、抽离一些共性的东西,并将之书写成文,用以继续指导工作,用以与同行交流。就这样,我先后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在《中国记者》和《中国报业》等专业杂志发表,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办报的策略与技巧,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走向,探索内容建设的规律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探讨与思考,所以才有了这本书最初的内容要素,也可以称之为“实验报告”。

本书写作历时十多年,大多成文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夜深人静之际,其中很多观点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个人也从媒体总编成了大学教授,各个时期的媒体发展环境、技术水平、平台要素等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这也都反映在不同时期所做的理论探讨和业务研究中。为了保证思想的原貌,成书之际没有过多修改。为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个别涉及基础概念的章节,引用了权威教材的内容,在此向原书编著者表示感谢。书中多篇已经发表的文章皆进行了标注,除有明显差错的地方稍作修改,其他皆尊重原文。

现在为了教学方便,我重新对之进行了编辑加工,按照教材体例进行了完善。

我努力想通过这本书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二是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自编教材。通过这本书,第一个目的基本达到,第二个目的尚需课堂检验。不过,也不要紧,我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和修订。本书共分12章,每章论述新闻工作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大多以我在媒体实践工作中的案例为证据,这样避免流于纯理论化的空谈。为了突出新闻的实战性特征,在每一章的后面附有案例分析,这种分析本可以在理论阐述中进行,为了保证独立性,故另外单列。

过去常讲新闻无学,这是对新闻工作的浅薄理解。新闻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有很强的理论性。新闻有很强的政治性,也有很强的技术性。新闻有很强的随机性,也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这样说,新闻不仅有学,而且这门学问很广很深。新闻是政治之学、经济之学、文化之学、社会人心之学,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新闻更是一门技术工程之学、产业发展之学。新闻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新闻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新闻是一门驳杂之学,环节众多,兼涉文理,横跨诸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新闻贵在“新”,创新是新闻的灵魂。那么如何创新,涉及新闻理念、采写编评、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本书从新闻各个环节的基本理念出发,探求其实践现状和创新规律。与其他相关教材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书研究的重点在于实战,在于创新,而不仅仅是理论本身。而且,这种研究是基于具体的媒体实践,而非空中楼阁;这种实战来自于我本人,而非拷贝摘抄。所以,这是一本以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以新闻创新为旨归的高级专业教程,它不是简单的基础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超越。比如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编辑力,什么是新闻策划,直至媒体转型的研究,我都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有些早就得到了学界认可。比如新闻编辑力研究成果,被收录于2008年《中国新闻年鉴》。从研究体例看,一半是理论基础的探索,一半是新闻实战的分析,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实用性是本书的特色。

我的这些文章,表面上是在探讨信息时代的传媒法则,属于术的范畴,实际上我的真正想法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守正创新,使我们的媒体和新闻更真、更善、更美,也就是说,我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一种道的境界。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第一职责、第一追求,但真实的获得并不容易,这里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不同层次的记者编辑,甚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真也有表面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有生活意义上的真实,有政治意义上的真实,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我想做的是,在最大限度范围内让这几种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

新闻的更高层面是向善。这既是实现新闻主流价值的需要,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道德之所在。与之相对应的是“三俗”。媒体向善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新闻采编者对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判断、处理策略,直至媒体的整体形象,最后的结果是其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出来的就是舆论导向。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既有政治导向的正确与否,也有道德导向的正确与否,我们有时关注更多的是政治导向的正确与否,而忽略了道德导向的正确与否,相对于政治导向而言,道德导向上尺度更加宽松,更加容易失范,这也是当今媒体“三俗”的根源之所在。

新闻的最高境界是美。至真至善即为美,这是一种政治哲学,一种道德哲学,也是一种新闻哲学。真善美的统一奔流在有着高尚新闻道德情怀人的心中,这是新闻价值与操作策略的最高追求。

新闻呼唤理性纯粹高贵,而不是感性狂躁轻浮。一切事实都应在客观中再现,一切价值应在冷静中表达。新闻的最高道德就是对真相和人性的尊重与维护,与此相悖的一切都显得虚伪和无耻。

我的这本书,阐述更多的也许是新闻本身的策略与理念,但是其背后却是自己对新闻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当然,因为时间的匆促与能力所限,再加上文中各个篇章的撰写时间跨度很大,这只是一种追求而已,心中所想未必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之所在。不对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感谢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原执行院长、著名新闻学者喻国明教授欣然作序,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昆教授对此书给予的高度学术评价。感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卫华教授的大力帮助,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明新先生等专家学者对本书的鼓励。感谢《三峡商报》历任总编和全体同仁,这本书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三峡商报》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全体商报人共同的智慧结晶。

最后感谢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同事和工作人员,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让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感谢我的爱人和女儿,你们让我有了温暖幸福的环境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能长期不间断地研究和写作。

罗庆学

2021年5月20日于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