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如何传播好正能量[2]
近几年,全国新闻界开展起“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活动。所谓媒体人要当好建设者,最根本的应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积极因子,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发现者、传播者、营造者、把关者。这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一个媒体的价值观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坚守一份报纸的新闻品格,坚守一个新闻人的道德良知?如何在众声喧哗的年代里,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真正实现引导社会舆论,担当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以内容创新的方式,努力促进都市报社会正能量的释放与发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两个坚持”,用好“四个法宝”。“两个坚持”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媒体的创新,这是媒体生存下去的必需条件;“四个法宝”就是认真策划,创新好主题报道、典型报道、民生报道和爱心活动报道,这是报纸发挥好社会道德建设和文明建设功能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的政治生命。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媒体舆论导向是红线、底线、生命线,涉及政治立场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传媒创新的基础,是媒体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都市报虽是市场类报纸,但它也是党报,也是党的喉舌,它发出的也是党的声音,只不过它是“穿休闲服”的党报,在报道内容和方式上更灵活,更有个性。
坚持内容创新是媒体的市场生命。创新是媒体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面对新媒体的竞争,都市类媒体的不断创新更是赢得竞争,获得话语权的不二法门。当前,新媒体胜在渠道,传统媒体胜在内容。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竞争,原创的内容尤其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还是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力,内容创新是媒体的市场生命。
随着行业市场发展的变化,我们根据对都市报最新发展情况和本地读者市场的研究,提出了“五增五减”的思路,即减量增质,提升新闻的权威性;减零增整,提升内容的系统性;减浅增深,提高新闻的厚重性;减俗增雅,提高内容的文化性;减文增图,提升报纸的美观性。我们调整了本地要闻、社会新闻、热线新闻、网事新闻等版面的内容,我们更注重信息服务、观念服务和本地新闻,我们强化了服务版块、深度报道版块和本地的都市新闻版块。对于血腥暴力、低俗庸俗的新闻坚决彻底地减量,甚至从版面上彻底清除。
在新闻创新方面,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民生热点,进一步加强新闻策划,努力做好服务新闻、深度新闻、文化新闻和都市新闻,并采取多种形式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互动开发,提高商报新闻品质,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坚持“新闻立报,活动强报”的理念,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提升活动影响,真正把商报办成可读可用,既深又活,互动性、参与性强的宜昌最大的公共文化平台。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新闻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努力用好“四件宝”。
首先是做大做优主题报道,它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是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时代前进的“方向盘”。
在传统办报理念中,都市报常以社会新闻取胜,通过极端的新闻事实博取读者眼球,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以为此类报道太空洞,不受读者欢迎。如何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如何将党委政府关心的、百姓欲知而未知的中心工作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做好选题策划、转变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形式是关键。
2012年7月,我们策划了“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三峡商报》记者“走转改”大型新闻采访写作竞赛活动。2013年2月,又策划推出了“商报记者走新区”系列走访报道。通过两次实践证明,只要创新报道形式,看似宏大的党政新闻也能变得细腻可读,也能为读者解馋、解渴、解惑。
以“商报记者走新区”系列走访报道为例,2013年宜昌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宜昌新区建设,奠定特大城市格局。如何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展开报道?通过认真思考、精心策划,我们在这组报道中突出了“五大”,即“呈现大主题、实行大解读、展开大调查、进行大展示、集中大表现”。
在此组报道中,我们安排了四路记者。一是采访各个新区的主要领导,通过专访的形式分析新区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和方向,呈现“大主题”;二是实行“大解读”,对新区的规划进行详细解读,突出各个片区的发展亮点;三是“展开大调查”,安排记者实地踏访新区,与普通市民面对面,真实记录他们感受到的巨变和对新区建设的期许,触摸宜昌发展的脉搏;四是利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对新区建设进行全方位展示;五是集中“大表现”,每个片区,我们都会安排5至8个版面进行系统报道,图文并茂地呈现新区风采,并通过官方微博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展示。
这组报道见报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宜昌市新闻阅评组称《三峡商报》推出的“商报记者走新区”报道,主题策划好,有气势、有深度、有思想,有力营造了解放思想激情跨越的强大气场,凝聚了迈向特大城市梦的前进动力,令人振奋,鼓舞人心,是媒体践行“走转改”,带着思想走基层取得的又一成果。
其次是做多做强典型报道,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是社会意识主流和道德主流的“风向标”。
典型人物是时代的典范,道德的标杆。抓典型报道,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推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段时间,都市报拒绝典型,依赖社会极端事件博取眼球,导致新闻“血、腥、性”问题突出,部分报纸格调低下。
商报在主流化转型中,一直关注典型报道,每年都要推出一系列典型。2012年全年推出的十多个重要新闻人物报道,都集中体现了主流化、典型化的要求。其中主要推出了“捐髓天使”黄丽丹、“挡刀救人”英雄民警王劲松、秭归“重情农妇”金昌秀、寒江勇救俩落水娃的六旬英雄“笑脸爷爷”迟德志、泡水推车交警黄明松和护考感动宜昌的“最美女教师”周玉兰、攀崖救人的“兴山好汉”(多人)、“保畅卫士”覃荆龙等典型人物的系列报道。
商报策划推出的《枝江“编外儿子”11年为82位孤老送终》,报道了枝江市仙女镇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云海不计个人得失、情系百位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此稿先后被宜昌市委组织部、湖北省委组织部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编发简报,全文转载。湖北省委组织部第90期专报全文转发商报“编外儿子”文章,并上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商报最先推出的“泡水推车哥”黄明松获得了“湖北最美警察”荣誉称号。这些典型人物群像构成了城市文明建设的风景线,很好地引领了时代的风尚。
再次是做近、做热民生报道,关乎百姓冷暖,贴心贴身,是民情民意“晴雨表”。
民生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生命力所在。民生新闻锁定的是百姓的具体生活状况、生活空间,关注的是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媒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百姓生活、正确引导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商报在办报过程中,认真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切实肩负起媒体的道义和责任,做百姓想看、百姓爱看的民生新闻。如“父母年迈,我家的地谁来种”系列报道,从一个市民求助切入,因其父亲年迈,家中的橘园无法打理,希望本报能够帮忙找寻“婆家”入题,引入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村土地荒置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商报帮助农民成功举办了“都市田园”对接会,邀请有意向的市民现场去看橘园,最终达成6笔成交意向,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类报道,媒体和记者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化解,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最后是做足做活爱心活动报道,凝聚正能量,传播人间温情,做社会的“黏合剂”。
爱心帮办活动是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也是新兴媒体介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法。作为传统媒体,在主办这类活动时,组织性更强,规模更大,成效往往也更明显。商报每年都要进行多次爱心帮办活动,见证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给我们的时代注入了宝贵的正能量。这些爱心活动报道犹如“黏合剂”,抚平了社会的伤口,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美好。而这,正是都市报的责任和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之所在。
在做以上报道的时候,《三峡商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形式,强化互动式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在做好“两会”传统报道项目——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答记者问等报道的同时,还着重报道了“两会”中的宜昌声音,如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建议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等,我们利用微博等新形式进行互动。还连线了参加“两会”的宜昌籍代表委员,通过电话采访进行报道。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商报记者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与宜昌党代会代表进行会场内外的互动。在关于邓军“割肝救女”的报道中,传统媒体与微博、论坛的互动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并首次在新浪微博的“微公益”上发起捐助活动,全国网友通过“微公益”共捐款近万元。
通过多年的媒体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以内容创新的方式努力促进都市报社会正能量的释放与发挥,进行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不仅不会影响媒体的可读性,而且还能够提升媒体的市场形象,提高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是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竞争的最宝贵的资源。作为都市报,上述四类报道如同四件法宝,引领时代,又关乎冷热,贴近百姓,又触及灵魂,社会效果明显。
报纸内容的创新有力地支撑了报纸事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等情况下,《三峡商报》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去年,商报获得了全国市州报创新二十强,商报的广告量和发行量逆市而升,位居全省市州报纸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