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销售”观:编辑实战理念中的市场对接

二、“元销售”观:编辑实战理念中的市场对接

宏观的“大编辑”思维体现在具体的编采实战中,这有赖于创新办报理念和编采理念,优化编采机制,从而实现编采队伍与市场的全面对接。下面,我们以《三峡商报》的理念创新来阐述市民报纸如何更好地与市场对接。

1.内部运作与外部需求直接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三峡商报》在编辑部推行“零次销售”理念,即记者以稿件创新为核心,以最容易被编辑接纳的方式向全媒体编辑“推销”稿件;全媒体编辑以标题创新和整合创新为核心向值班总编“推销”稿件;值班总编则及时将信息传达给报纸零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及时向营销人员通气。这样,在报纸没有出版前,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次编辑部“内部营销”,因为这个过程产生在“一次营销”和“二次营销”之前,所以我们也称之为“零次营销”。在这个过程中,采编队伍的市场意识得到了加强,记者写好稿、编辑编好稿、制好标题的意识都得到了加强。以前,社会新闻版编辑常感稿件数量不足,稿件质量不高,通过这个过程,在制作新闻标题和整合稿件上下功夫,版面质量有了明显改观。热线部编辑在整合稿件上下功夫,有时看似很小的新闻事件做得与众不同,别具新意,热线版受到市场的好评。热线版一名记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文风,写出了一大批可读耐读的“小新闻”,多次成为编辑部的写稿冠军。

2.新闻策划面对市场“应节而舞”

所谓“应节而舞”,就是在报道中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市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进行靠近市场的策划,满足读者需求的策划,能形成注意力策划。比如,当我们了解到许多市民想找温州人学习经商时,我们就以一个求艺个案为突破口,开展“温州商会宜昌收徒”大型连续报道,800多人参加了此活动。为了更深入地满足市民需要,我们还开办了《三峡财富论坛》专版,请经济学家来做讲座,帮助市民从宏观上了解经济大势和政策走向。在促进农民工增收的政策出台后,我们将《技师董伟无偿培训农民工》这一典型事件做强做大,做出了影响力,众多市民加入到助农活动中来,捐钱捐物;我们无偿培训了多期农民工,并且拿到了相关部门发放的合格证书。在“两考”期间,我们开办《招生考试》专版,满足学生学校家长的需求,打造丰富实用的信息平台。另外,在日常报道中,我们还主张用典型事实,从具体而非抽象的角度报道节日。比如,“六一”儿童节我们所做的《六一特别行动:关注城市边缘学子》报道,从一个单一而非笼统的角度做足做活做深典型报道,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清明节我们又以《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帮重庆男子寻父》为题,做了一组典型报道,引起了当地读者的广泛关注。

3.在新闻写作中提倡“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发现和表现被人忽略的小事件、小感动。比如商报《民间新闻》版有《人间》专栏,所写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的事件、小的冲突、小的感动,但这些东西集纳在一起时就成了一篇普通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这个“一点点”的新闻专栏,是商报最受读者欢迎的专栏之一。商报的经济新闻中,有一些现象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比如宜昌的一些知名酒店,每到周末往往是供不应求,但5月14日这天,却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座等人”,经济部的一名记者在调查中偶然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写了一篇《5·14,谐音“谐”痛市场》的报道,别开生面,令读者耳目一新。这样的“无中生有”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例子正是《三峡商报》面向读者办报,面向市场办报,面向市民办报,有对象感地办报的具体表现,也是《三峡商报》新闻实现“取向市场化、服务市民化、格调休闲化、活动经常化”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