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编辑”思维:宏观编辑战略的市场对接

一、“大编辑”思维:宏观编辑战略的市场对接

与市场对接,乍一看,好像是经营部门的事,即广告发行和其他以经营为主的部门的职责,其实这是与现代报业严重脱钩的一种办报意识。报纸作为一种文化类商品,既有其作为一般文化产品应有的特征,比如必须顾及社会效益。但是,它也是一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特性。作为报纸的生产组织者和产品的制造者,必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策划组织和操作,也就是要有报纸以及商品大生产链条上的“大编辑”思维。这一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市场流通观念:商品的市场本位观念

编辑作为产品的制作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产品的形态。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生产制作,往往影响着产品本身的市场接受程度。当把报纸完全当作市场流通品的时候,我们的编辑制作流程就会以市场化的导向为生产标准。当我们以此种观念来指导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办一张什么样的报,如何办报,它的使用对象在哪里,它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作为我们考虑的重中之重,其实这种考量就是一种“大编辑”思维。

2.用户思维观念:商品的使用价值观念,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

有的学者将现代媒体的功能归纳为“解惑、解闷、解气”,即是强调这种价值。市场流通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商品流通观念,用户思维观念强调的是内容观念,即其价值属性。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要强化用户思维。

3.质量优化观念:商品的竞争力指数

这一观念既包括内容上的丰富受用,也包括形式上的易接受性,即商品的便民观念。这种观念不是静态的、单一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比较性的优势。比如在一个报业相对落后的城市和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同一张报纸的竞争力指数是不一样的。

4.融合传播观念

编辑生产制作的内容形态不只是一个样态,而是多媒体都可传播的不同的形态的数字产品,不仅要能多平台移动传播,而且要能各展其长地高效传播,要实现终端传播的融合化多样化。

在市场类报纸中,作为决策层,超越具体的业务实践,必须以上述四种商品大生产观念(“大编辑”思维)作为基本理念,实施宏观编辑的战略市场对接。

《三峡商报》创办以来,以“办三峡最好的报纸”为目标,在一个并不算太大却有四家市场类报纸竞争的内陆中等城市,发展成为日均32版、天天彩版、广告收入达4000万元的报纸,在宏观的新闻战略对接上,就是以三峡市场为依托,以服务市民经济生活为主,兼具创业、休闲、社会生活的,形式上美观大方的主流新锐报纸。这种定位既符合市场的需求,又有一定的市场门槛,把它与当地其他几家报纸清晰地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