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研究舆论监督的技术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二、积极研究舆论监督的技术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舆论监督行为既是一个媒体职责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对于社会不良行为,它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社会性很强,针对性很强,甚至还有一定的杀伤力。但是对媒体本身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手段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方法,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打磨。

1.把握全局,促进工作

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最好能够从全局的角度,从一个时期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角度来确定选题。要体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也才能促进工作的落实,达到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效果。

2.掌握力度,讲究策略

舆论监督报道风险大,麻烦多,稍有不慎就会给被监督者带去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可能陷媒体自身于被动境地。因此,许多媒体宁愿少监督,或不监督,宁愿回避问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这是不正常的。从新闻竞争的角度看,监督报道往往由于题材分量重,受关注度高,颇受主流读者的青睐。

3.负面题材,正面角度

舆论监督大多涉及负面题材,对这类题材,一些媒体往往流于简单的曝光、揭露和批评,手法单一,角度陈旧,难以出新。在这方面,部分媒体别出心裁,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华西都市报》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力争不渲染负面题材,不炒作负面题材,而是力求创新,多从正面寻找角度。

4.追根溯源,重在引导

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时,力求做到追根溯源,解疑释惑,找到原因和症结。同时,加大引导力度,使问题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焦点访谈》有一句名言“用事实说话”,道出了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除了坚持“用事实说话”外,还应特别注重“以道理服人”,从根本上弥补舆论监督难以产生实效的弊端。

6.帮助工作,化解矛盾

好的舆论监督,是推动问题的解决,要化解矛盾而不激化矛盾,要立足于帮忙而不是找茬。只有这样的舆论监督才是建设性的,有助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三峡商报》在《宜昌运河怎么了?》的报道中,涉及许多利益冲突,但报道时没有简单地揭露问题了事,而是力图站在老百姓关注的角度,帮助政府落实工作和解决问题,化解各方积累的矛盾和冲突。

7.遵守纪律,严格把关

重大的舆论监督报道,一般会涉及社会稳定等大局问题,不能率性而为,而应该严格把关,遵守有关宣传纪律,把好关,把好度。

目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不当。有关法规、纪律、政策把握得不准,对问题定性不准。

(2)以偏概全。把个别人的事当作集体行为;把个别现象当作全局性问题;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长期存在的问题。

(3)断章取义。不完整地反映采访对象的叙述和意见,取其于我有利的,舍其于我不利的,歪曲了采访对象讲话的本意。

(4)时机不当。把执法部门和纪检部门正在审理、查处的案件,抢先报道出来,给案件的审理、查处带来麻烦。

(5)思维简单。用简单思维来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对此,我们提出了“八个注意”:

(1)事实要牢靠,不得无中生有。

(2)细节要准确,不得合理想象。

(3)语言要有度,不得极端粗暴。

(4)观点要权威,不得妄下结论。

(5)控辩要平衡,不得偏听偏信。

(6)证据要齐备,不得查无实据。

(7)协调要及时,不得不理不睬。

(8)把关要严格,不得随来随发。

我们特别要求要讲究监督的艺术,注意监督的策略。不能仅凭一股子热情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从选题取材、遣词造句、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等各方面认真分析研究,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入手,提出舆论监督的具体工作方案,把原则与策略、热情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困难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