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闻理念,把握市场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传统的教科书中,“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这一理念可以说没有争议。但新闻的灵魂是什么?这一问题很少提及。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它的本质依然是信息,但它的灵魂是服务,这和社会新闻的灵魂是消遣有很明显的区别。过去做经济新闻是做理念,从思想深处改造人,主题一般都比较宏大。而现在,报纸做经济新闻就是要服务,特别是地方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做成信息服务的平台,笔者将这一新闻理念称为“小新闻”理念。
(一)地方媒体经济报道第一定位在“小”
这里的小不仅仅是块头小,而且指的是主题小、角度小。传统的经济新闻都是“重、硬、长、大”,市民的报纸经济新闻则必须“轻、薄、短、小”。
(1)小主题。地方报纸贴近市民,强调的是服务性而非重要性。市民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呢?传统的服务注重“菜篮子”和“米袋子”,而现在,市民关注的则主要是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福利保险、房产信贷、教育交费等。这些改革,可以说都牵动着各个阶层的市民,他们不仅要知道大的政策,更要知道细节,知道每一个政策跟自己相关的每一个条款。这些在专门从事经济工作的人看来,或许是一些琐碎的小东西,但许多市民关心的刚好就是跟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东西”。
(2)小角度。传统经济报道,比较重视指导性。记者写稿时,站得高、看得远,应该说,这是一些较大的专业性的或全国性的报纸所必需的,但是市民报纸的定位是一个地方的群体,这样固定的读者群,他们读报的目的大部分是“解闷、解惑、解气”,不喜欢别人来当“教师爷”,用一句俗语就是不想“花钱买个爹”来教训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现在新闻的要领应有所扩大,大角度的经济报道是新闻,小角度甚至零角度的信息也是经济新闻。
所谓小角度的经济新闻,主要是指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嫁接的新闻。这类新闻改变了传统经济新闻三段论式结构,报道切口小,可读性、接近性较强;所谓零角度新闻,指的是没有人、没有事的纯信息性的经济信息或政策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就是实用性、针对性强,可满足市民对政策的细化了解。比如一些媒体开办《理财热线》栏目,帮忙解答市民在养老统筹、医疗保险、房屋信贷等方面的政策疑惑,这在过去不叫新闻,但在经济报道中,这类信息应当是经济新闻。
(二)地方媒体经济报道第二定位在“新”
新是新闻的生命,地方媒体经济报道出新不容易,但是必须从小地方着眼,写新体裁,选新角度,做新文章。
有些媒体经济报道在求新方面提出的六个要求值得参考:
(1)新政策:本地区新出台的对市民有指导作用的政策、文件、规定等,如《失业证将“失业”》《你还能乘上住房末班车吗?》等。
(2)新现象:主要报道本地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如《大学生开办一元擦鞋店》等。
(3)新观念:本地区出现的一些新经营理念、新思路,如《最好的服务就是无服务》等。
(4)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时尚,如《成人时兴玩玩具》《城区流行绿树进家》等。
(5)新矛盾:在经济生活中,与人们的消费密切相关的矛盾,如《西瓜滞销瓜农急》《男人美容何处去》等。
(6)新手段:本市出现的各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经验,如《我市实行欠薪预警制》等。
这里的“新”,从大范围来看,并不一定是新的,但从本地区来看,却是新的,是第一次的,以此来满足市民读者求新的阅读需求。在做“新”的过程中,要把“新”做干净,争取“榨干取尽”。这既可以防止新闻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强化新闻本身的冲击力。
(三)地方媒体经济报道第三定位在“用”
一般综合类报纸,经济报道注重生产中的新矛盾、新现象,而市民报纸的经济报道则更注重消费中的新矛盾、新现象,他们对报纸内容的需求除了满足新信息获取的需求外,更需要有用。只要从“小”“新”“用”这三个方面着手,地方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将更能够贴近市民,实现媒体层次和报道思路的归位、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的归位、报道方式和媒体定位的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