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策划上:议程设置能力是实现编辑主体地位的核心能力

一、新闻内容策划上:议程设置能力是实现编辑主体地位的核心能力

现代社会,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各种矛盾随时都有可能被激发。作为新闻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是媒体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编辑日常工作的核心。新闻编辑面对的是纷繁的现实生活和各种变幻莫测的信息,如何选择、如何报道好这些信息,看似是记者的责任,记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有很大的自主权,其实这只是微观技术层面的,真正的决定权和处理权在编辑。策划什么选题,做大什么选题,如何报道热点,如何引导舆论,这是现代新闻传播中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议程设置的范畴。

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引导舆论的功能。如果舆论指的是人们“怎么想”,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媒体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告诉人们“想什么”,影响人们的“思考对象”,把社会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特定问题上,使某一时期对公众有影响的意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分量密切相关。

我们的任何一个话题或信息源要想有吸引力,有足够强度地持续一定时间,进而获取受众的“芳心”,就需要议题设置的行为主体——新闻编辑,在媒介定位、议题选择、传播方式、发布时间、报道形式等方面讲求技巧、策略,对信息的采集、过滤、加工、发布进行选择和把关,形成某一报道的具体议程模块,从而更好地聚合目标受众,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的影响,做到理性传播、有效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议程设置能力是现代传媒引导舆论的关键能力,议程设置能力也是现代新闻编辑的核心能力。

当然,议题设置不是盲目的。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时,对于目标受众心里想什么,想干什么,想怎么干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理,并根据这个推理去设置议程。并且这个议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而且要合理地超越认知习惯,既要连贯,又要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才会有高潮,有起伏,有平淡,也有曲折,才会吸引受众眼球,获得想要的传播效果。

《三峡商报》的编辑在议题设置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寻求读者的关注热点和焦点,深度开发已有新闻信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纵横拓展,形成新的关注点。我们可称之为“有中生无”。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受众不仅关注牛奶的饮用安全问题,甚至扩大到关注其他食品的消费安全,如酒类、肉类、饮料类等。这个时候,媒体切入什么内容较好?毫无疑问,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和对消费者的承诺,尤其是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这个产品有没有添加化学物品或者有毒物质,将会得到消费者的关注,那么关于食品安全的“议程设置”就会非常有价值。《三峡商报》为此与宜昌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合作,展开全方位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报道,并派出监测车,对市民反映的可能存在问题的食品进行现场检测。这一策划由于关注热点,贴近民生,受到市民的好评。报道的内容不仅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服务于市民,提升了《三峡商报》的亲和力与影响力,打造了为民服务的良好品牌。

第二,对静态信息进行动态发掘,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联想,引发新关注,从而让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更深入地介入受众的生活中,发挥媒体更深入的引导功能。我们称之为“无中生有”。

比如我们在做经济生活报道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每年的5月14日,宜昌绝大部分的酒店,都没有婚宴,也没有寿宴,这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经调查,原来这一天的数字不吉利,即使是周末,有些人办喜事也有意避开这一天。记者将这个发现写成稿件后提交编辑,编辑发现这是一篇好稿子,在发出稿件的同时,配发了一条消息《请讲述你身边的“数字”故事》,并且组织了《宜昌“数字文化”调查》的深度报道。通过老百姓的讲述和记者的调查,发现宜昌市民对数字的运用非常讲究,除了对13、14这样的数字避讳外,办公室往往都是6、8一类的“好数字”,哪怕不连贯;电梯里也没有13、14、17、18这类引发不好联想的数字。一些市民还讲述了他们因选“错”订婚日期,因数字不“好”而与对方分手的故事。我们并没有停止在这些现象和故事的罗列上,最后还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召开了一次“数字文化”的研讨会,澄清了一些市民对数字的模糊认识,纠正了迷信心理,引导社会正确地对待数字,正确地运用和传播“数字文化”。

第三,有价值的平常事件要用不平凡的眼光表现,做出关注度,做大影响力。我们称之为“小中生大”。有些事件看起来很小,但是其蕴藏的社会价值有时不小,甚至很大。如果通过不平凡的表现方式将其放大,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

比如,《三峡商报》曾做过一组很特别的报道《你的宽容让我如此感动》,这组报道的起因只是一个100字不到的感谢短信,是一位厦门客人在宜昌火车站赶火车时,因为手中只有一元零钱,的士司机对他说了一句话:“找零钱来不及了,只给一块钱算了。”这句话让厦门客人感动不已,刚上火车,就给商报记者发来短信,请求代为道谢。当时,全市正在开展“八荣八耻”的学习讨论活动。商报编辑部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事件的巨大价值,当天就在头版头条发表消息《你的宽容让我如此感动》,一方面寻找那位“宽容”别人的的士司机,另一方面就此在媒体上展开大讨论,并征集市民“宽容”别人的故事,最后我们还发动召开了一次如何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研讨会,在全市的各个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这组报道获得了湖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第四,对于庞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寻找大事件中的小亮点,这种小亮点并不是价值小,而是角度小,它具有典型性和符号意义。我们称之为“大中选小”。

比如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报道,面对庞大的新闻事件和众多的新闻内容,如何展开报道?《三峡商报》为了彰显特色,根据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寻访地震中那些“难忘的符号”,通过对“地震符号”的寻访,反映地震一年来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灾区人民顽强地进行自我重建的精神。也就是说,用我们的议程设置引导读者,解决了他们在大地震一周年“想什么”的问题。典型“地震符号”的报道,使我们的整组策划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读者中形成很高的关注度。我们以这些“地震符号”为纲,统揽寻访的过程,构建了报道的框架,让内容有章可循,使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达到了整合新闻内容,体现重大时代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