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成具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
如何创造性地整合和利用新闻资源呢?下面笔者结合《三峡商报》近几年来闯市场的实践,谈谈报纸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做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产品。
(一)重做突发新闻,形成强劲冲击力,“不看则已,一看惊人”
突发新闻被有些人称为“热新闻”,就像是战场上的热兵器,在竞争中的威力比常规武器大得多。这种新闻带有不可预料性和强烈的震撼力,更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地域性”“热辣性”,在吸引读者的眼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头版专门开辟了“突发新闻专栏”,把突发新闻当作一块大牌来打。在2020年的一年中,我们共发本地突发新闻130多篇。
正是因为这类新闻是诸多媒体争夺的焦点,在这类新闻的处理上,我们本着尽量做重的原则,进行强化处理。在有一定关注度的新闻上,都采取配图片、配言论、配资料的方法,有意地加重新闻的分量。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还采取后方编辑和前方记者对话的形式及随机滚动播出的形式,在平面媒体上营造采访环境,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2002年7月13日下午,宜昌突发袭警案。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让前方记者每隔5分钟向编辑部报告一次情况,后方记者则将时间地点进行全面的记录。整个事件结束后,我们第二天的见报稿就像是一盘录像带,既有事件的进程,又有时间、地点及各种环境,十分富有立体感。第二天,这一报道在本地媒体中一枝独秀,报纸发行量猛增近千份。一些参与围捕的武警战士说,看了我们的报纸,他们又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
这一理念不仅仅被运用在处理本地新闻上,我们还大胆地运用在头版头条,处理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如国航“五七”空难、台湾大地震、伊拉克战争等。
(二)做足独家新闻,形成阶段性亮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独家新闻是媒体的亮点,也是市场的卖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取独家新闻,是一家媒体所具有的市场活力和新闻采编能力的标志。因为这种独此一家的新闻不仅能体现编辑记者队伍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出媒体的市场个性和独特魅力。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在处理独家新闻时,尽量地做活做足,不搞“一锤子买卖”。在既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对每一个新闻点进行包装,从而形成一个时期的报道亮点。
2002年9月4日,正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的第四天,《三峡商报》记者接到一位读者投诉:29年前,她在宜昌某医院动手术时盆腔内落下一根金属针,最近才被发现。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她一直感到身体不适,经常作呕、腹痛,在全国各地求医问药,倾尽家产,但都没能查出病因,精神和肉体均受尽折磨。我们一方面十分同情这位读者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全国都十分罕见的新闻素材,值得进行全方位的挖掘采访。当天,我们将这位读者的红外透视片子进行了翻拍,将她的口述进行了录音存档,然后到该医院进行调查。根据新条例的相关规定,院方虽然承认是一起责任事故,但认为主治医师早已于十多年前调离了该院,他们无法承担责任。基于这些前期工作,我们在第二天用了一整版篇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的报道;紧接着又对院方的态度、市民的反应、主管部门的意见、精神损失如何赔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追踪,后来又帮助该读者请来律师,助其诉至法院。在多方的关注和压力下,院方终于答应赔偿该读者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20万元。我们这组报道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发稿20多篇,在宜昌新闻界轰动一时,报纸销量上升了近千份。
2002年8月1日,《音乐天使为求学当街卖艺》的独家报道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市民们为音乐小天使张馨月捐款达5万多元。其中当阳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甚至将准备给儿子上学的1.5万元捐了出来。8月15日,小馨月在宜昌日报社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一些读者纷纷到现场捐款,场面异常热烈。我们这一类的报道还有《记者亲历火车站占位卖钱》《陈顺心,你在哪里》等。这些报道历时较长,影响面大,夺得了读者的眼球,有力地拓展了新生报纸的市场。
(三)做尽特别新闻,形成整体性合力,“榨干取尽,与众不同”
在世人注目三峡、众多媒体聚焦三峡的时刻,《三峡商报》于2003年6月2日推出了《三峡蓄水特刊》(以下称《特刊》),以其独特的面貌、巨大的容量和分量与读者见面,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也受到官方的赞许。
这期《三峡商报》总共16版,有11个版面是用来报道三峡蓄水的相关新闻、特写、通讯和背景材料,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信息含量大,报道宽泛。《特刊》总共41篇(幅)文章图片,涉及6月1日蓄水的新闻,以及与三峡工程相关的内容如旅游、考古、移民、航运、发电、环境、城建等。该涉及的领域都涉及了,其他媒体有的我们有,其他媒体没有的我们也有。《特刊》既有了解当日蓄水新闻的价值,也有收藏保存、留取资料、见证历史的价值。
其次,品种较齐全,图文并茂。《特刊》中有消息、特写、通讯、专访、深度报道、背景链接、新旧对比、解惑释疑,新闻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特别是图片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而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更具感染力。《特刊》共用图片33幅(含示意图),占整个篇幅的五分之四,这些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三峡蓄水前后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人们喜形于色的丰富情感。1版头条的巨幅图片,大坝雄姿跃然纸上;4版的《目击三峡蓄水》,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以其千百年来的“静”衬托出蓄水后的“动”,编排上的“两头大”,配以6幅小图片,主次分明,一静一动,更是别具匠心;10版的《蓄水前夕看旧城》,把人们带入历史的长河,给在这里生活或曾工作过的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见证高峡出平湖》以现实的角度反映三峡的建设者和库区的老百姓蓄水后的辛勤劳作与喜悦心情,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影。这三版图片在编排上从《目击三峡蓄水》到《蓄水前夕看旧城》,再到《见证高峡出平湖》,本身就是一组深度图片报道,可见匠心独具、功底之深。
再次,报道有深度,解惑释疑。在报道的时速及现场感上,报纸远不如电视,更不如网络,《特刊》正是基于此,扬长避短,加强了深度报道背景交代,让读者在茶余饭后、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阅读,消除心中困惑和疑虑,达到豁然开朗的目的。如《数字解析三峡热点》《“3410”对下游航运影响不大》《三峡电厂将“反哺”库区30多亿元》《巍巍大坝锁长江》《一库清水向东流》《高峡平湖更好看》等长篇、重头文章,对三峡蓄水后的发电、防汛、航运、环保、旅游、移民等重大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疑惑消除了,更坚定了“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信心,看到了“高峡出平湖”的灿烂美景。
报纸出来后,《特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许多读者都将它当资料保存,宜昌市委宣传部领导也将这期《特刊》当作礼物寄送朋友。
截至2003年6月,《三峡商报》共出了三次特刊,“伊战特刊”受到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高度重视,进行推介;“抗非特刊”得到了国务院和省防非典督察组领导同志肯定;“三峡蓄水特刊”又一次引起了各界好评。这是商报贯彻“与众不同,与心相通”办报宗旨,坚持重大事件“榨干取尽”办报理念的有益实践。商报还推出了“稻花香专版”“宜昌高职”专刊,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重大新闻办特刊,重点行业(企业)办专刊,使商报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四)做优“规定”新闻,形成比较性优势,“别出心裁,技高一筹”
“规定”新闻(或称“项目新闻”)是编辑部一段时期内根据有关指示需要完成的宣传任务,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和“规定性”,别的媒体也在做,容易千篇一律。我们在处理这类新闻时尽量地变换报道角度,让观念新闻、政务新闻事实化、生活化、贴近化,“重厚长大”的新闻“轻快短小”化,让可读性当家。
2002年11月,商报编辑部接到宜昌市委书记对一位厦门旅客反映宜昌火车站有人乱宰外地客人来信的批示,要求各新闻单位对火车站附近的环境进行监督。同城其他一些媒体当天就对那里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曝光。我们通过认真的思考,觉得仅从这一方面着手容易流于表面化,因为这里已多次成为媒体的批评对象,这样做无异于“炒现饭”。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实是一些市民文明素质不高的表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开展了“如何塑造城市灵魂”的大讨论。让市民举报不文明现象,记者暗访不文明行为,专家点评不文明现象的病根。这一讨论历时一个多月,引起各方关注。这组报道在宜昌、厦门、北京、上海等地引起了社会反响。报道初期,许多市民都参与到报道的讨论中来,出谋划策,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报道中期,一位叫李超的市民在夜间勇斗歹徒,自己被刺伤也毫不畏惧,他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他受到了“如何塑造城市灵魂”报道的影响。商报报道李超的事件后,社会各界纷纷前往医院看望李超,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整组报道历时一个多月。许多市民认为,这是《三峡商报》在“净化城市灵魂”方面立的一大奇功。
2002年一年中,我们做的其他项目新闻还有《十件实事追踪》《从宜昌第一看变化》《泡鸡爪问题追踪》等。这些“奉命新闻”,全部让我们用事实进行了诠释,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同行的好评。其中,《如何塑造城市灵魂》获得湖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五)做近周边新闻,形成开放性网络,“立足本地,四面开花”
周边新闻是本地新闻的重要补充,在覆盖地域相对狭小的区域性媒体上,开拓周边新闻的报道范围,是扩大新闻资源、丰富新闻内容的重大举措。再加上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周边的县市区在此经商办事的人非常多,这些人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读者群。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和宜昌周边的荆州、荆门、万州、常德、恩施的晚报和都市报建立“六报合作网”,每天交流周边各地发生的突发性新闻,对有些周边新闻和本地新闻进行嫁接性整合后,收到了明显的市场效果。
2002年3月,从宜昌出发的火车在湖南的一个小站停靠后启动,8名下车后在站台停留的民工被火车撞上,不幸遇难。我们从协作网获得这一信息后,迅速派出记者进行联系,不仅从事发地获得了最新的新闻,而且还获得了新闻图片。我们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将这一新闻在头版头条上推出,当天的报纸零售增加了2000多份。第二天,我们从有关方面获悉,在遇难的8人中,有一名枝江人。我们又派出记者到枝江遇难者家中进行采访,了解相关的情况。当日的报纸在枝江的发行量又增加了1000多份。
这个新闻个案说明,在任何新闻中,只要有本地新闻要素的加入,就会增加新闻的贴近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提高读者的关注度,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这类新闻还有很多,如《武汉飞机急救宜都病人》《仙桃大桥垮塌,一葛洲坝人受伤》等。这些新闻内容有效地开拓了编采视野,拓展了报纸的读者群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