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内部管理
报纸质量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记者的积极性和采写能力密切相关,为充分调动新闻记者的积极性,《潇湘晨报》《南方都市报》《晶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等报社都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机制。把记者分为初级记者、中级记者、高级记者、资深记者和首席记者几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记者基本工资和稿费发放标准不一样。以《潇湘晨报》为例,普通记者每1000字的稿费在300元左右,资深记者每1000字的稿费则多达1000元。此外,这些媒体的稿费发放标准还向深度报道倾斜,深度新闻稿费的发放标准为普通稿件的3~10倍。记者的级别每一年或两年重新审评一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记者采写优质稿件的积极性,提升报纸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影响
当前,基于网络平台的“双微一抖”等信息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传播、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动态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日益为人们接受、使用,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正对广告和受众进行双重分流,而且年轻一代在获取资讯时越来越倚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受众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如何突破瓶颈,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的当务之急。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的残酷性,要创新求变,要进行资源整合,进行理念再造。近年来,不少纸质媒体都在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纸媒不仅要在“纸上”下功夫,还必须在“纸外”下功夫,积极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借助互联网、论坛、“双微一抖”等平台寻找更广泛的新闻线索,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报纸影响力。
(二)报纸内容生产的地位越发重要
报纸内容生产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催生的新传播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区域性报纸的竞争生态:在应对原有竞争格局中全国性媒体和同区域内媒体双重竞争的同时,还面临新媒体的多重冲击。作为区域性都市报,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内容为王”的竞争理念,采用做好评论版块、策划大民生重要选题、增加服务性内容以及借力读者生产的内容等竞争策略,在内容生产和呈现环节方面打造自身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竞争过程中,区域性报纸也需要坚定传媒竞争的价值取向,遵守竞争规范。尽管新媒体具有迅速、海量等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信息来源缺乏权威性,传播者在筛选繁杂的信息时缺乏专业训练,且难以做到公正客观,往往使传播的信息可靠性不强,信息量大而重点不突出,表达的观点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这些信息传播中的硬伤,恰恰是报纸能够有效避免的。所以,面对新媒体,报纸并非只能等待消亡,只要及时调整对策,扬长避短,对新媒体善加利用,报纸在新媒体时代仍是大有可为的。具体而言,报纸内容生产可从以下四点入手,形成自身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对策:
(1)用可靠的信息树立报纸权威性。这要求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维系各种人脉关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筛选,防止不实信息出现在报道中。
(2)用深度报道克服信息传播速度短板。网络实时传播的特点使之成为当前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介,但它所传播的信息往往以动态消息为主,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报纸要通过深度报道,挖掘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影响,使受众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用评论提高报纸吸引力。新媒体针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具有强烈攻击性和倾向性等问题。因此,报纸要通过高水平的评论,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同时,开辟来论版块,为受众创造一个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以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提高报纸对受众的吸引力。
(4)用跨媒体互动改善报纸传播方式。首先,报纸应打造有竞争力的移动传播平台,第一时间向受众报道即将刊登的重头稿件、重要消息。其次,鼓励记者开设个人工作室,通过单元创新带动媒体创新。
新媒体的兴起使传播手段发生了巨变,在此背景下,报纸若能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必能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要强化策划办报、活动办报
我们考察的这些报纸无一例外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的打造,提高经营收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新闻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收集、制作、发布机构与信息传播载体,而且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与义务,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人格化”。因此,从事社会活动是由媒体的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从媒体经营的“二次销售理论”来说,第一次销售把内容传递给读者,第二次是把读者“销售”给广告客户。这两次销售实际上是对报纸有形资源的经营和推广,但无法完成把报纸的理念、品位、文化等特质显像化,进而使报纸持续成长。社会活动无疑是完成这一过程的一个较好手段。社会活动不仅可以使媒体迅速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地点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令媒体的品牌深入人心,还能带来大量的广告收入,形成经营效益的良性循环。策划一个好的活动,就是在读者与媒体、商家和消费者、商家和商家之间搭起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
(四)要建立激励机制
采编人员是报社的主体,要办好报纸就要充分调动记者、编辑的积极性。要让记者与记者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看到差距。这种差距可落实到考核机制上。
(1)物质激励。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量化考核机制,对记者、编辑进行工作量和工作质的考核,奖优褒胜,形成导向。
(2)远景激励。规划可望又可即的报社发展远景,并将实现远景的工作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与每位员工的工作、学习和未来的个人发展结合,以激励广大员工为远景目标而努力。以《南方都市报》为例,这家媒体将员工的职业规划与报社的人才发展结合起来,将采编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规划分离,在采编岗位上设置初级记者、中级记者、资深记者和首席记者,每个岗位所占员工的比例不同,待遇也不同;管理岗位上设置副主任、主任、编委、总编等,这一部分人只参与管理,不参与采写稿件。这样划分后,每位员工一进报社便可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专攻业务或专攻管理,要达到哪个层次,心中都有一本账。
(3)榜样激励。通过总结、评比和宣传报社内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为广大记者、编辑提供可亲、可近、可学的参照,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