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期待及其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第六节 反馈期待及其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一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其衡量的重要标准就是该新闻蕴含的信息见报后能否在社会上被接受并引起反响,即反馈效应。一般而言,反响越强烈,反馈效应越大,则愈能说明该信息的价值含量高;一件没有多少反响的新闻作品,不管专家或同行对其如何称道,其新闻价值至少是没有受到社会承认的。所以记者在力创精品的过程中,在努力寻找体现时代风貌,有丰富的新闻价值和内涵的新闻素材时,还应树立新闻反馈期待的观念,进而更自觉主动地对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内涵进行更深入、更有效地开掘。

所谓反馈期待,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讲,就是新闻写作者对新闻通过传播媒介被受众接受并产生反应,形成对社会反响的渴求与期盼,它是记者进行新闻写作之前的一种良性心理动机。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创作结果愈抱有成功的期待,愈能促进创作者潜力的调动与发挥,愈能在创作者脑海里产生灵感的激越与奔腾。新闻写作虽不是创作,但它也是一种文字活动,因而也具有此种特点。毋庸置疑,我们不能对每一篇见报的新闻稿都有引起反响的渴求,但是对的确具有开掘意义、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富矿”,从创精品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做到“材尽其用”。

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满足受众某种阅读期待的价值。它的大小受新闻事件的大小、见报时间的及时与否、地域特色明显与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谓深入挖掘新闻的价值,也就是在新闻事件意义内涵大小的辨别、在新闻见报时间的把握、在地域特色的准确反映等要素上做文章,而记者的反馈期待正好在这些方面与新闻价值的挖掘不谋而合。

对蕴含重大主题的新闻事件形成作品见报后的反馈期待,必然会促进记者对中央政策方针的学习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从而为记者“吃透两头,当好桥梁”打下心理基础。记者的学问在于善于发现,一则新闻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大小,是记者基于对新闻现象了解的更高层次的发现,它靠的是坚实的政策理论基础和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把握。作者的反馈期待愈大,则证明其对新闻事实的重大性了解得愈深,那么在进行写作时,准备也就愈充分。

1991年全国好新闻《“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就是这方面报道的典型。当时,全国的大背景是工业上搞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当然备受各方关注。当时驻东北的三位新华社记者考虑到他们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一旦见报,肯定要受到各方关注,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反响,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将报道写得论据更充分,数据更准确,例证更有代表性。他们怀着这种强烈的反馈期待,进企业、下厂房,进行了为期好几个月的调查研究,终于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上至国务院,下至各厂矿工人干部的广泛关注。时任辽宁省省长说:“这篇报道对我们帮助很大。”

对新闻在适当的时间内见报会有更好效果的反馈期待,必然会使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予以关注,对新闻事实进行跟踪、观察、调研,获取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材料,从而更合理地利用新闻源提高新闻的含金量。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一篇新闻作品价值的大小,不仅与新闻本身蕴含的意义有关,而且与其见报时间有关。同一篇新闻此时见报与彼时见报,其意义结论大不一样。一般而言,新闻的特点就是要新,见报越早越好,这样的新闻就不存在适时性的问题。但有些发展性的或可预期的新闻,过早见报,新闻事实不成熟,新闻价值也将大打折扣;过晚,又会成为“旧闻”,使新闻价值的含量降低。这时,记者对新闻事实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心理期待会使他在最恰当的时候反映出来。

曾经获得过全国好新闻的《上海最后一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记者对上海人力车被其他车换下来的消息早已有所闻,按说,这也是一则新闻,可予以报道。但是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敏锐地意识到这件事情会有更重大的新闻价值,即反映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带给各行各业的变化。如果仅按上述方法报道,显得太一般,正是由于记者对其更大新闻价值的反馈期待,他看准了最后一辆人力车,把“最后”作为对读者视觉的冲击点,从而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等到最后一辆车进博物馆才将消息发出,果真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至今,这篇新闻还是许多新闻教材的范例

对新闻的地域特色引起的反馈期待,必然促使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尽力融入新闻源的地方特色,从而把新闻事实的“这一个”特性凸现出来,体现新闻事件的个性,提高新闻的价值含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对文艺作品的民族特色的评价,对新闻同样适用。特色新闻,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绝,其社会效应自然相对来说就大。《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短新闻《湖南八公山豆腐又上市了》。按说,能吃上豆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变化,没有多大的新闻性,但是记者敏感地意识到,八公山是豆腐的故乡,其上市有更大的意义,这种新闻必然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正是出于这种反馈期待,记者访农户、查资料,从《本草纲目》上获知这里的豆腐比别的地方营养更丰富,颜色更洁白,从而把一个地方豆腐上市的简单事实,写成了一篇全国好新闻。

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反馈期待,可促使记者打破陈规,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写新闻,从而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针对同一新闻信息,处理的形式不同,其效果往往也大不一样,而这种形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表现角度的不同。好的新闻照片,其拍摄角度往往如同“箭镞”,富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同样,文字的表现角度,往往就表现在切入点上。切入点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越是超乎人们的意料,就越有新闻穿透力,文字所表现的信息价值也就能得到愈充分的表达。笔者曾分别在《宜昌日报》和《三峡晚报》上看到关于两名抗洪英雄追悼会的报道,前者平铺直叙,写抗洪勇士被洪水卷走,市领导讲话表示对烈士的哀悼,毫无特色;而后者则在标题上就不同凡响,标题是《没有尸体的追悼会》,并以此为导语的主要内容,主体又写抗洪勇士如何同洪水搏斗,最后被洪水卷走。一篇800字的消息由于切入角度的巧妙,写得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比较这两篇新闻内在价值的表达充分性,谁优谁劣,结论不言而喻。

记者通过反馈期待这种良性的新闻写作状态,获得的最佳思想切入点、最佳报道时间和方式、最佳表现角度,最终会使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得到最充分深入的开掘利用,新闻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反馈期待仅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内在的写作“催化剂”,它并不能完全代替写作时需要的调查、研究和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