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方式上:编辑主体地位的发挥需实现五个互动

二、编辑工作方式上:编辑主体地位的发挥需实现五个互动

编辑要实现其主体地位,发挥其议程设置的核心作用,心中必须装有全盘。要自觉地培养一种既包括宏观思维,又包括微观思维的综观思维方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实现五个互动。

一是编辑和外地信息的互动。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但这为其有目的地摄取信息创造了条件。编辑在关注外地信息的时候,应时时想到外地事件在本地的踪影,在全国性事件中关注本地的实情,也就是说编辑要当好本地信息和外地信息的嫁接员。比如《三峡商报》所做的《汶川地震对三峡大坝有没有影响》就是这类嫁接报道的典型。“5·12”地震当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震感,在宜昌,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三峡大坝有没有受到影响,这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宜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宜昌人对此的关注可以说是十分强烈。我们及时派出记者对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得到的回答是“安然无恙”。像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这些落地报道从稿件本身来看,是本地新闻和外地新闻嫁接的结果,但从编辑的主体地位看,却是编辑与外界信息保持互动的结果。

二是编辑和身边的日常生活保持互动。有些人认为,写稿子是记者的事,编辑是一个信息加工员,比记者操心应该少一些。其实不然,编辑在报纸的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一个指挥者,对于身边的事应该有更多的掌握和了解,不然容易闭了眼睛捉麻雀,新闻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编辑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也应和普通读者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很多想问清楚弄明白的地方。编辑和周围生活保持的关系越密切,观察得越仔细,所碰到的问题就越多,对记者所写稿件的分量轻重就越有把握,在新闻策划、议题设置、稿件选择、版面处理等方面就能够将内容的轻重主次主动地体现在媒体上。比如在第五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来宜昌,吃住紧张,但到了何种程度,大都不得而知。编辑因为私人来客,发现许多宾馆已经客满,但还有许多订房电话不断打来,于是开办了“旅游节期间宾馆客房预订趋势”专栏,提供客房信息。这一专栏受到国内外许多游客的关注,成为商报旅游报道的亮点。

三是编辑和记者的互动,这是编辑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关键。编辑和记者的互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简单的“你采我编”式。这种形式在我们日常的采编中用得最多。记者写来什么稿子,编辑按照稿件的类型、轻重、长短进行修改上栏。这是就汤下面式的编辑,融入编辑的劳动相对少。这种不算是发挥了编辑的主体作用。

其次是“我说你采”式。这种形式使编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日常的编辑事务中比较普遍。这种方式一方面要求编辑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感。但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直接体现编辑的意图,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是编辑的工作特点决定其不能像记者一样天天在外面跑,信息可能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编辑离新闻源比记者远,掌握的情况比记者少,靠编辑出题目,势必造成采访角度单一,采访题材狭窄,甚至影响记者的独立思维,从而无法发挥记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是“你采我编—我说你采—你采我编”式。前两种方式都是编辑和记者的单向互动,而这种形式则是编采的循环互动。在前两种形式中,编辑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实现,而这种循环式的编采互动则可以充分发挥编辑和记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新闻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峡商报》《维权平台》专栏曾做过一组关于宜昌雅斯超市发生掉包事件的报道。一开始,记者只是当作一个简单的事件进行报道,编辑在处理稿子时发现,掉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电子存包柜的问题,于是编辑和记者进行沟通,让记者继续关注此事,看是不是偶然现象。果然不出所料,仅过一天,该超市又连续发生了3起掉包事件。于是,《三峡商报》紧跟着发出了《雅斯,为何好心办坏事》的连续报道,指出了由于超市管理不到位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该超市为防盗,很多商品中都放有防盗扣,但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经常扣错顾客的包。编辑发现这些问题是宜昌市民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决定将这组报道做大,既可以为市民说话,又可引起其他超市的注意,于是就让记者注意寻找典型事件。过了一天,该超市一名顾客付账离店时,保安误认为是小偷,与之发生争执。这名顾客发起投诉,让超市赔了200元损失费。这一事件见报后,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我们又发了一篇《雅斯,能不能说声对不起》,反映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声。第二天,雅斯超市负责人来到本报编辑部,郑重向消费者道歉。这样,这组维权报道圆满结束。

从这组稿件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和记者互动时,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舆论导向的把握上,编辑处在把关地位。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能不能报道,如何报道,编辑处在第一把关口。对于一些导向错误,或者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的报道,编辑把关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还比较容易,因为大是大非,惹人眼目,容易辨别,而且把关的层级会更高一些。但对于在市场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力,而且是当地典型的企业来说,要不要批评,怎样批评,编辑在导向的把握上,难度会更大一些。在雅斯超市问题的报道中,我们始终用的是商量的语气,这从几篇新闻的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如《雅斯,为何好心办坏事》《雅斯,能不能说声对不起》等。一方面,我们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指出该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充分反映民意,极力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偏听偏信,比如有的消费者反映该商场要先上二楼再到一楼,他们认为这是雅斯在强迫消费者消费,但经我们调查核实,这种做法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零售业管理模式。我们将这一报道也公开见报,为雅斯做出解释。雅斯超市负责人来到编辑部,连声说:“你们的报道客观公正,我们一定不让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2)在报道规模的把握上,编辑处于控制地位。一条新闻,有没有做大的价值,如果有,究竟能做多大,对编辑也是一种考验。这组稿件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事件也非常典型,编辑顺意而为,连发7篇报道,造成消费者、读者、商家、编辑、记者互动的局面,这和编辑对报道规模的正确把握有关。

(3)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编辑处在决定地位。我们这组报道,最后一篇由于负责人已经道歉,我们发出来的稿子是《为何先上二楼 再到一楼》,稿件的方向实际上已由对雅斯的监督变成了对顾客的解释。这既是事件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圆满解决这一问题的收篇。

(4)编辑和领导意图的互动。有些事件,单看是新闻,但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利害关系,并不为普通的编辑记者所了解,需要报社总编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进行全盘权衡和把握,才能最终确定。这就需要编辑和总编进行互动和沟通,以免一叶障目,顾此失彼,造成新闻事故

(5)编辑和读者的互动。这一过程,有时是通过记者来完成,有时是由编辑直接完成。在和读者的交流过程中,编辑可以最直接地了解读者需求,把握市场脉搏,从而调整编辑思维,增强新闻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