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化,让阅读更有趣
《三峡日报》曾推出一则经济报道《一只双莲鸡的品牌化之路》,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双莲鸡品牌化的经验,角度新颖,充满了故事性,让本可能枯燥生硬的经济新闻,变得有声有色,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文章开头一段:“我正在位于伍家岗区伍家乡南湾村的民大农牧保障基地,和小伙伴们分享着饲养员分发的美食。”这段话形象说明了双莲鸡养殖场的位置。再比如:“因基因良好,我的同胞们一经面市,就比一般的鸡高贵。现在还登上了电商平台。”这段话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像这样的拟人化段落随处皆是,读来饶有趣味。这说明,新闻好不好读,吸不吸引人,无关体裁,关键在创新。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谈新闻内容创新和媒体改革,强化故事化写作,一改传统媒体较为僵硬生冷的写作手段,是一个重要方面。新闻记者会讲故事,会娓娓道来,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在适当范围内,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那么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易于传播,从而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更多话语权。
报业发行量位居全美国第二的《华尔街日报》就非常重视讲故事,其故事性报道占据了该报的重要篇幅和重要版面。有专家解释,为什么《华尔街日报》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优秀报道,诀窍在于善于讲故事。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这里所说的“讲故事”,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故事性,二是故事结构,三是故事教益。
如何讲好故事?至少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自我突破求创新。没有创新意识,不主动进行写作上的自我突破,就会对任何材料按部就班地处理。再精彩的故事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一定意义上说,故事意识就是新闻文本创新意识。《三峡日报》这则经济新闻的作者若无故事意识,不可能想到改变人称,换一个角度写新闻。
第二,要广采博取深积累。作为记者,要讲好故事,就要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要能立即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使事件丰满,观点具有透视感,而不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单薄无味。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汇报、讲话、日记、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到现场还原故事的部分场景,也是一种记者讲故事的方式之一。
第三,积累人脉善交友。要学会找信息“中间人”,把自己变成信息集成员,多运用朋友圈积累各种信息;要主动培养记者型人格,长袖善舞会社交,多和人聊天。闲谈看似是非正规的采访,却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
第四,以事明理善表达。在写作上,要学会运用春秋笔法,以事明理说故事,一滴水里见太阳。特别要学会“藏舌头”,把观点体现在故事中,把道理通过具体事件展示出来。
当然,新闻要有新闻价值,新闻故事也要有价值,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我们要学会吃透两头,看到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讲故事的目的不在于哗众取宠,而要提炼故事的深刻内涵,呈现其时代性和思想性。这则新闻呈现的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宜昌市农村养殖业的新变化。
我搜集了一些让新闻故事变得更有趣味的元素,供大家参考:
(1)稀奇——闻所未闻,罕见。
(2)新鲜——鲜为人知,耳目一新。
(3)神秘——有悬念,牵动人的好奇心。
(4)戏剧性冲突——人们关心结局,具有较高关注度。
(5)时间——两个极端:越远越好,越近越好。
(6)范围——这事到底有多大?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什么样的影响?
(7)变化——怎样了?后来怎样了?
(8)动感——静止的故事不受欢迎,受欢迎的是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
(9)名人评论——借名人之口说事,利用名人效应。
(10)人性展示——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而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