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化”的界定

一、关于“异化”的界定

“异化”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信息的摄取、素材与体裁的选择、新闻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将自然信息转化为新闻信息时,由于记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新闻失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息走样。

写作行为是一种独立性非常强的个人行为,它要受到写作者本人的学识、经历、性格、年龄、社会地位、所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尽管其写作行为独立性要更多地受到新闻导向的限制,但这并不影响个人因素在写作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而当信息作为一串串零散的符号在社会中游走的时候,无论对错,它还只是一种自然信息。但一旦这些信息被写作者捕获,并经过加工又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它们中已经渗入了写作者个人的因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作者同样也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写作者对信息加工的必然性就使新闻信息的“变异”成为必然。

但是,新闻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新闻信息都有一个不变的信息核,在一定限度内无论其外部怎样变化,只要信息核不变,那么信息的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不会受到破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写同一条新闻而新闻信息依然不会失真的原因。但外部的变化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其内核也要发生变化,就可能造成新闻失真。信息核外部主要包括写作体裁、表现角度、编排处理等。它们像一个人的衣服、鞋帽、化妆品、美容行为,当运用适当时,不但不会使新闻信息的本质发生异化,而且会增强自身的表现力,提高信息的冲击力,最终达到扩大信息社会影响力的目的;一定范围内的运用不当,也只是如同一个人穿了不适当的衣服,化了不适当的妆,虽然不得体,但总不会改变其带来的根本性的东西。但当这种外部因素的不当运用超过了一定范围时,就如同做了变性手术,这个人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人,这条新闻也不是原来的那条新闻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异化主要是由信息核的失真和写作操作的不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