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稿件的三个遗憾
2011年7月30日,《三峡商报》2版刊登了一则标题为《8年坚守“生命线”一人哨所就是家》的消息,报道了武警交通某支队三峡执勤大队四级士官张超8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为国家省钱百万元的事迹。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时,商报发现并推出这样一个部队人物典型,可以说恰逢其时,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以相关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对特殊节日报道的创新。
这条消息的基本事实是准确的,作者与采访对象也是进行过面对面交流的,稿件的写作模式基本上做到五要素齐全,消息语言比较通畅。
人物消息写作,最关键是写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形象要可触可感。尽管不可能像人物通讯那样,运用很多细节和故事去表现,但最基本的事实不能缺少。我们应当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典型的事例,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以这种标准评价此则消息的写作,它还存在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讲表现为“三缺”。
一缺核心事迹。消息的核心内容是张超8年在哨所站岗和维修风机,并且没有人交流。这些信息当然体现其乐于奉献的品格,但是都太简单,不具有典型性,不能成为“这一个”,人物形象比较苍白。
二缺关键细节。消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而且都是一笔带过,不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没有核心段落和核心细节,人物形象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不鲜活、不生动。
三缺环境营造。张超生活在部队,他应该有领导,有战友,他们对张超的评价其实是烘托张超品格的重要手段,是写作中的“环境营造”,但是稿件中只有张超一人,自说自话,人物的形象立体感不强,感染力和可信度不太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作者人物消息的写作技巧还不够成熟,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还不熟练。
其次是采访还不够深入。从文中看,记者仅仅只采访了张超本人,没有做任何相关采访。“七分采,三分写”的原则掌握不到位,在材料的占有上还不够充分。
最后是对相关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比如部队为什么让他一个人在哨所坚守8年?是上级的要求还是他的自愿?这些稿件中都没有必要的交代。
以上原因,前两个是业务方面的,后一个则是生活知识方面的。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可能出现一篇好稿件的遗憾。这个案例说明,要写好消息,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稿件才会严谨、扎实、生动、可读。而这,也是新闻人需要努力学习和改进的方向。
附稿件原文
张超独自站岗放哨 长期缺少交流说话打结 成风机专家为国省钱百万8年坚守“生命线” 一人哨所就是家
本报讯(记者 郑国媛 通讯员 张国荣)三峡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被称为三峡工程的“生命线”。在这条“生命线”上,有一个只有一名执勤兵的哨所,这个哨所就是三峡专用公路四号变电所。武警交通五支队三峡执勤大队的一名四级士官张超已在此整整坚守了8年,春节也不例外。昨日,张超接受采访时表示“8年坚守,无怨无悔”。
三峡专用公路四号变电所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一扇铁门,两间平房,坐落在夷陵区乐天溪镇王家坪村的山头上。2003年,张超主动请缨来到在这个哨所执勤。他既是所长,又是哨兵,还是电力设施的维护员。
张超说,他的工作简单而枯燥:每天抄一遍电机报表,检查一次供电系统;每月启动一次风机,检查是否运转正常。哨所里的两台轴流风机价值近千万元,是三峡专用公路木鱼槽隧道的“排险器”。一旦隧道发生险情,就可通过开启风机迅速排出隧道中的气体,以排除险情。在哨所里,张超一有空就研究风机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学习风机维修方法。如今,他已成为维修风机的一把好手,执勤以来节约了上百万元的维修费。
由于常年独自生活,张超缺少与他人的交流,说话开始打结。当记者问他后不后悔时,他坚定地说:“从来没想过。我是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管安排我做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不过,现在好了,今年年初,我向部队领导申请,已将儿子和女儿接过来了,以后说话会恢复的!”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特征有哪些?
2.新闻价值是什么?它有哪些要素?
3.现代新闻理念有哪些要素被颠覆了?
4.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新闻写作的异化现象有哪些?如何克服?
【注释】
[1]胡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解放日报》1946年9月1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卷,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