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复杂点”的新闻人——关于成品油提价报道的一点思考

做一个“复杂点”的新闻人——关于成品油提价报道的一点思考

近日,宜昌各媒体在版面的不同位置报道了成品油提价的消息。但是,因为对这一稿件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各媒体的处理方法也大相径庭。

《楚天都市报》和《三峡晚报》都在头版头条处理,并且做了多行提示性的小标题,除发消息外,还做了详细解读报道。《三峡商报》发在“中国新闻”版头条,在第一版仅做一则导读,但没有将新华社的解读稿件配发。

“油”是社会的润滑剂,石油又被称为“黑色的血液”,成品油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就在近几天,“柴油荒”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造成“车开不动,司机抢油”等不稳定现象,《三峡商报》也做了一系列报道。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国家推出提价政策,可以说是举国关注。特别是新华社刊发的《为什么要调整油价》的报道,更是对油价上涨原因、政府将怎么缓解影响、如何保障市场供应、如何控制好成品油价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三峡商报》没有将这条稿件刊发,造成报道疏漏。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对全国的“油荒”现象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全国油价上调的重要性,对新闻价值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2)对于一个重大政策的出台,仅满足于有报道,而对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以及还要怎么做不甚了解,所以对于相关的重要解读视而不见。这一点从根本上说,还是对新闻价值认识不够。

(3)版面不够,发不下。这是版面处理中“平均主义”的表现。看似客观原因,实是主观原因;看似技术原因,实是素质原因。11月1日的商报视点一整版发的是“嫦娥奔月”,这条新闻不是不重要,而是作为新闻热点,它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可在“中国新闻”版上发一条消息即可,而“成品油提价”的消息和解读正好可以发在此处。

(4)责任不到位。对如此重大的新闻,一版编辑、“中国新闻”版编辑和值班同志都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对于这条稿件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媒体业务素质考试,我们这次的确没有考好,但不必气馁,要坚定信心,完善管理程序,提升业务水平。

一是要学习,特别是要在实践中学习,比较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真正弄懂“新闻价值”这四个字的内涵。而同城媒体的同题报道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要了解社会,不做“书虫”式编辑,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编辑。如果我们对社会了解太少,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稿件的选择和处理上,常常会表现得业余,不主流。

当代社会,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源源不断,各种新观点新现象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会“捅娄子”“出乱子”。新闻人品格当高尚,思想当单纯,精神上当有坚守,但看问题的眼光不能单纯,想问题的思路不能单纯,编采业务的工作过程不能单纯。只有我们的眼光锐利,思维缜密,脑子“复杂”,才能防微杜渐,才能明察秋毫,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要让自己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学习掌握基本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这是“复杂”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像船只没有方向,极易犯方向性错误和基础性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再就是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知道社情民意和人情世故,知道读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这样在编采稿件的时候脑中才有参照标准,心中才有民意天秤,执行时才知道孰轻孰重、孰主孰次,才不会说外行话、写外行稿、编外行版。报道才能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同步,与民众的意愿合拍,与社会的律动共鸣。

此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磨砺新闻眼光、新闻思维、新闻表达,把思维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观念与社会主流意识结合起来,准确地、真实地、能动地、艺术地捕捉它们,反映它们,形成产品——报纸。

三是要有竞争意识和职业意识。这两种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统一的。职业意识包含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职业意识的体现。竞争意识是要求我们把新闻做得比对手更好(特别是同题新闻);职业意识是要求我们把新闻做得到位。二者都是要把新闻做好,竞争意识是较对手而言的更好,职业意识是较自己而言的更好。只有真正树立了这两种意识,我们才能盯紧对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学习业务,钻研业务;自觉地融入社会,研究社会;自觉地让我们的新闻与社会生活“共舞”,而不是“独舞”;自觉地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超越对手,同时也在超越对手的过程中超越自我。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新闻编辑力?

2.新闻编辑力的表现及特征是什么?

3.新闻编辑力的要素有哪些?

4.如何理解“大编辑”思维及市场对接?

5.如何实现编辑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