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上的话“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罗9:20)
1.当使徒说:“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罗9:20),他似乎是在指责好奇的人,于是这些人无视这个问题,在回应指责他们好奇的话时仍不停止好奇,并且带着侮辱性的不敬说,使徒在回答问题时自己缺乏知识,还指责那些寻求知识的人,因为他不能回答向其提出的问题。此外,有些异端、敌律法和先知的人[341],他们作假只在于他们假装有某种没有展示出来的知识,所以每当使徒在作品中插入关于他们的话,他们就指责这样的话不真,是弄虚作假者篡改的,包括保罗所说的“你这个人呢,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他们断定这话也是被篡改过的,加以否认。因为如果这话指的是那些为了骗人而说诽谤话的人,那他们毫无疑问会沉默,也不敢对轻信者——就是他们想要蒙骗的人——妄称他们拥有关于全能上帝之旨意的知识。然而,还有些人,在读圣经时,以健全而虔诚的心努力学习,寻找可以回答诽谤者和假指控者的话。而我们为了得救的缘故依赖使徒的权威,认为大公教教义所维护的书卷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被篡改,坚持认为这一点是真实的:即这些事向有些人是隐藏的,因为他们完全不合格,也太软弱,不能明白神圣奥秘。那些因上帝的计划没有向他们显现而抱怨、愤怒的人,当他们开始说:“如此看来,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那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罗9:18—19)——当他们说着这样的话,开始鄙视圣经,或者为自己的罪寻找借口,同时看轻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诫命时,我们要充满自信地回答他们说:“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他们,就把圣物给狗,把我们的珍珠丢在猪前,[342]只要我们自己不是狗和猪。让我们在圣灵的启示下,努力得出一个高雅的结论,尽管这结论是不完全的,还模糊不清,[343]而不对灵魂的功过作任何庸俗的推测。
2.因为使徒在这个段落里不是禁止圣徒去寻求探索,而是禁止那些还未在仁爱中扎根并建立的人去求,这些人还不能与众圣徒一起领会长阔高深以及他在该经文中所谈的其他事。[344]他并不禁止那些属灵的人去探求了解,关于这样的人他说:“属灵的人能看透万物,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2:15)又特别说道:“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上帝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上帝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2:12)所以,他所禁止的人,不是别的人,就是粘土所造的属地的人,他们还没有重生和成长,还带着那人的形像——那人是头一个被造的,出于土,乃属土,[345]因为他不愿意顺服造他的上帝,就回到从中造出他来的土里;他犯罪之后,就该听到这样的话:“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9)。对于这样的人,使徒说:“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罗9:20)只要你仍是一个被造物,你就还不是完全的儿女,因为你还没有接受恩典的全备;藉着全备的恩典我们才得赐权柄,作上帝的儿女,[346]好叫你能够听到这样的话:“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乃称你们为儿女(朋友)”(约15:15)。“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想要知道上帝的计划?你是谁,想要知道与你同等的某个人,却行事愚蠢,不先成为他的朋友?正如我们已有属土之人的形像,同样,我们也要有属天之人的形像,[347]脱去旧人,穿上新人,[348]免得经上对我们说这样的话“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好像对一个用土所造的物说一样。
3.所以很清楚,这话不是对成圣的灵说的,而是对属肉体的土说的。再看接下来的话:“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罗9:21)因为我们的本性在乐园犯了罪,[349]于是同一个神意把我们造为必朽的世代,不是沿着天上的路线,乃是沿着地上的路线,即不是按照灵,而是按照肉体;所以我们全都是从一团泥被造,那是一个罪的团块(massa peccati)。[350]因着犯罪,我们失去了原本要得的,上帝的怜悯也远离我们;罪人应得的,除了永灭,还有什么,属于这样一个团块的人能看到什么?只能对上帝强嘴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事,就不要做泥土,而要藉着上帝的怜悯作他的儿女,他赐给那些信上帝名的人权柄作他的儿女,[351]但不是(如你所希望的)给那些还未信就想要知道神圣事物的人。因为知识的奖赏是给予那些有功配得的人,而功德则为那些相信的人预备。但恩典本身,乃藉着信心赐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的功德作为条件。罪人和不敬者有什么功德可言?然而基督为不敬者和罪人而死,[352]好叫我们蒙召相信,不是凭着功德,乃是凭着恩典。不过,藉着相信,我们可以获得功德。所以,罪人被要求相信,好叫他们藉着相信洁净自己的罪。诚然,他们不知道若行事正直能看见什么,但他们若不行事正直,就必不能看见;而若不相信,就不能行事正直。所以显然,他们必须以信心为开端,好叫那使相信的人脱离这个世界的法令,也使他们的心清洁,从而得见上帝。因为“清心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又有话藉着先知宣告说:“要以单纯的心寻求他”(智1:1)。因此对那些处于昏暗的生命之中、心眼因此暗淡的人,说这样的话是理所当然的:“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罗9:20—21)“你们……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林前5:7),在它[即那个新面团]里面,你们不再是在基督作婴孩的,必须用奶喂,[353]而已长大成人,[354]成为那些完全人中的一员:“在完全的人,我们也讲智慧”(林前2:6)。于是,如果全能上帝有什么奥秘,关于最隐秘的灵魂功德,关于恩典或公义的奥秘,你必将听得真真切切,毫无偏颇。
4.就法老的例子来说,回答很容易:因为他在他的国里压迫寄居者,[355]所以他已经有过错,恰当的结果就是他的心变得刚硬,他甚至不相信最明显的上帝法令的记号。[356]因此,从同一个团块(即罪人的团块),[上帝]既造出怜悯的器皿,当以色列子孙恳求(deprecor)他时,他就藉此前来帮助他们;又造出愤怒的器皿,通过他们的磨难教训他们——即法老及其百姓。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罪人,因而属于同一个团块,但仍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对待那些向一位上帝哀叹,祈求帮助的,另一种对待那些在自己的不义重担下哀叹的。于是“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罗9:22)。出于那样的原因,当他说“多多忍耐”时,他暗示他们先前的罪,他宽容他们的罪,以便当他们的惩罚有益于那些将要得释放的人时,他就适时地惩罚他们,从而“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罗9:23)。
或许你对此很困惑,又回到那个问题:“如此看来,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那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当然,他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但是上帝的这种旨意不可能是不公义的。这源于最隐秘的功过,因为即使罪人自己因普遍的罪[357]形成一个单一团块,他们之间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某些罪人身上已经呈现某些东西,使他们配得公义,尽管他们还没有成为公义的;同样,在另一些罪人身上也有某些东西,使他们该受惩罚。同一位使徒在另外地方有话说:“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罗1:28)。他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与他使法老的心刚硬,是一样的意思;他们故意不认识上帝,与他们就该被任凭存邪僻的心,也是一样的。
5.然而没错,“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那发怜悯的上帝”(罗9:16),因为即使犯有轻罪或者甚至某些重罪的人,凭着大大的叹息和苦苦的忏悔,仍得上帝的怜悯,这也不是归功于人——他若被抛弃,必致毁灭——而是归功于发怜悯的上帝,是上帝前来帮助他,听他的恳求,解他的困扰。一方面,若不是上帝发怜悯,仅凭意愿无济于事;另一方面,若没有意愿(voluntas)先行表明(praecesserit),叫人得平安的上帝也不会发怜悯,[358]因为地上的平安归于有良善意愿的人。[359]一个人若不是已经警醒并蒙召,不论是内在的,没有人看见,还是外在的,有可听的话语,可见的记号,就不可能意愿(velle),所以即使意愿这件事本身,也是上帝在我们里面作工的结果。[360]并非所有蒙召的都愿意前来赴那主在福音书里说已经预备的宴席,那些真的前来的,若不是已经蒙召,就不可能前来。[361]所以,那些前来的,必不把他们蒙召前来这事归功于自己;那些选择不来的,则只能把不来这事归于自己,而非别人,因为他们原本蒙召,来与不来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因此,先有呼召,后有相应的意愿发动。这样说来,即使某人将他因蒙召而前来归于自己,他也不可能将他蒙召这事归于自己。人蒙召并非因为他做了什么事、可称什么功;人蒙召后却疏忽,没有前来,那就开始应有的惩罚。所以必然有两样东西:怜悯(misericordia,慈爱)与审判(iudicium,公平),“我要歌唱慈爱(怜悯)与公平(审判);耶和华啊,我要向你歌颂!”(诗101:1)。呼召与慈爱(怜悯)相关,而公平(审判)关乎那些受召前来者的福祉以及那些选择不来者的惩罚。约瑟的到来给那地[即埃及]加增多少好处,这事向法老隐藏了吗?[362]因而,承认[约瑟]所成就的事,就是[对法老的]呼召,叫他要以怜悯之心善待以色列百姓,不要忘恩负义。但是他不愿意听从这样的呼召,对那些应受礼遇配得怜悯的人表现残暴,于是作为对他应得的惩罚,他的心变得刚硬,灵变得昏暗,来自上帝的记号如此众多又如此清晰,他却完全不信。[363]通过降在他头上的这种惩罚——无论是他的顽梗,还是最后的全军淹没[364]——叫百姓得教导,正是因着他们的苦难,他该受这两种惩罚,即内心的顽梗,这是隐秘的,和军队的淹没,这是可见的。
6.这样的呼召——总是发生在恰当的时机,不论是个人的,是民族的,还是整个人类的——是某个伟大而深奥计划的一部分。经上为何会有这样的话:“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耶1:5);“当你还在你父亲身中,我已看见你”[365];“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扫是我所恶的”(罗9:13),既然说这些话时,他们都还未出生,那为何有这些话呢?或许唯有那些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他们的上帝,并且爱人如己[366]的人,才能理解。那些已经在如此大爱中确立根基的人或者现在就能与众圣徒一同明白,这爱是何等的长宽高深。[367]但要持守这样的爱则必须矢志不渝地相信:上帝不做任何不公平的事;[368]任何存在的本性,其存在无一不归于上帝,因为它的尊贵,它的美丽,它各部分的和谐,全都归于上帝。如果你把这些[即某个本性的尊贵、美丽与和谐]分解出来,把它的每个元素一一去除,剥离到最后,剩下的就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