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问题:关于派去蒙骗亚哈的说谎的灵

第六个问题:关于派去蒙骗亚哈的说谎的灵

6.关于蒙骗亚哈的说谎言的灵,[62]我们的理解——我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得足够清楚[63]——就是,全能的上帝按照各人的功过公正地分配惩罚和奖赏,不仅动用良善而圣洁的天使作相应的工,甚至使用恶天使作适合的工,因为这些恶天使,因其逆性的欲望,乐意做害人的事;但他们最多只能在那按着尺度、数目和重量安排万物的主[64]判断为最佳方案时才得允行事。而先知米该雅说的,就是向他启示出来的。[65]因为充满奥秘、晦涩难懂的事按人的本性能理解的方式向先知启示,在启示过程中,也藉着事物的形像教导,如同藉着话语一样。

上帝总在成就这样的事,同时他又无处不在,并且以他的整体无处不在,而圣天使以及他所造的至高至纯的众灵凝视他的单纯、不变、永恒的真理,在那永恒公正的真理里看见他们为低级造物的福祉在时间范围内应完成的作为。另一方面,堕落的灵,没有坚守真理,因其不洁和软弱——他们的欲望和所受的惩罚必然导致他们的软弱——而无法从里面凝视他的面或沉思他的真理,就借助被造物寻找外在的记号,受它们感动做或不做某事;[66]但他们受制于永恒律法,那是支配整个宇宙的大法,所以他们受到辖制和约束,必须等候上帝的许可,或者顺服上帝的命令。至于这一切为何如此,那问题过于复杂,解释起来太费时间了。

以上所说,恐不能满足阁下您的期待,并且也可能令您感到乏味无趣。因为您可能只是希望我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写一卷书回复,但我给您寄回了两卷书——好长的回信!——并且或许并未非常仔细而及时地回答您的问题。因此,我恳请您为我的过失不住地、勤勉地祷告。我也恳请您对拙作提出简洁明了、深思熟虑的意见,就算非常直接、不留情面,我也不会认为它过于苛刻而拒不接受。

[1]参见《哥林多后书》三章16节。

[2]参见《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2节。

[3]拉丁词spiritus在下文中有时大写,有时小写,根据上下文不同的含义,变动大小写形式。奥古斯丁本人在Ⅱ,1,5谈到这个词的多义性,但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4]参见《撒母耳记上》十章5—6节。

[5]参见《约翰福音》三章8节。

[6]参见《创世记》四十一章1—8节。

[7]参见《但以理书》二章;四章1—15节。

[8]参见《但以理书》七至八章。

[9]参见《使徒行传》十章10—16节。

[10]参见《使徒行传》十章28节。

[11]参见《哥林多前书》十三章2节。

[12]参见《创世记》四十一章1—36节。

[13]参见《但以理书》二章29—45节;四章16—24节。

[14]参见比如《启示录》一章12—20节。

[15]参见《约翰福音》十一章49—51节。

[16]参见《民数记》二十二章28—30节。

[17]参见《马太福音》十三章20—21节。

[18]这个句子有点难懂,似乎是以晦涩的方式说,正如一(好)人彼得,可以在瞬间从好行为转向坏行为,同样,另一(坏)人扫罗,也可以先是善灵的宿主,后来成为恶灵的宿主。人的可变性——奥古斯丁在稍前的行文中已经提到这一点——使得他既可接受好的感化,也可以接受坏的感化。亦见Ⅱ,1,6。这里,根据奥古斯丁,彼得的行为可以作为一个“范例”(valet),由此理解扫罗身上发生的事。

[19]参见《提摩太前书》四章4节。

[20]参见《撒母耳记下》一章13—16节。

[21]奥古斯丁在《订正录》评论这段话说:“我说这话是因为若不是我们意愿发生的事,我们不会说它在我们的权能之下。首先且最重要的是意愿本身。”

[22]参见《罗马书》一章24节。

[23]参见《〈创世记〉字疏》Ⅰ,5,11—7,13=《杜尔西提乌斯的八个问题》8。

[24]这里以及Ⅱ,1,7都提到从希伯来文翻译的手稿。奥古斯丁本人没有读过希伯来文圣经,读希腊文本也有困难,因此不得不依赖于译本。

[25]参见《列王纪上》十八章19节。

[26]参见《耶利米书》二章8节。

[27]参见《撒母耳记上》十九章20—21节。

[28]参见《哥林多前书》十二章31节。

[29]参见《民数记》二十二章至二十四章。

[30]“一些傲慢的异端分子”(superbis nonnullis herelicis)是指多纳图教派(Donatists),如奥古斯丁解释的,他们不相信罪人可以拥有上帝的恩赐,尤其是圣礼。但是大公教徒承认多纳图教派的圣礼;如果一个多纳图派信徒回归大公教信仰,不会要求他领受由大公教主持的第二次洗礼,使他在多纳图派主持下领受的第一次洗礼受到亵渎,似乎第一次洗礼是无效的。参见其他各处的“洗礼”一词。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一些”(nonnullis)与构成大公教会的“众多”信徒形成对比,后者遍布整个罗马世界,不像多纳图派只局限于北非。这是奥古斯丁经常提到的一种对比。参见比如Answer to the Wrings of Petilian Ⅱ,39,93—94;Ⅱ,45,106.

[31]参见《哥林多前书》十三章7节。

[32]参见《马太福音》二十五章29节。

[33]参见《撒母耳记上》十章10节。

[34]参见《撒母耳记上》十五章22—23节。

[35]参见《撒母耳记上》二十六章7—12节。

[36]时间是运动的尺度。参见《忏悔录》Ⅺ,24,31。

[37]参见《罗马书》十二章15节。

[38]参见《哥林多前书》十三章9节。

[39]这是奥古斯丁对知识(scientia)和智慧(sapientia)的经典区分。参见《基督教教导》Ⅱ,7,9—11;《论三位一体》ⅩⅡ,4,22—ⅩⅣ,19,26。

[40]“被称为上帝的恒在者”:id ipsum quod deus dicitur。对奥古斯丁来说,Id ipsum(直译:事物本身)这个术语用来指上帝时,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参见Exposition of Psalm 121[122],5:“何谓‘恒在者’?就是始终以同样的方式存在,而非时而是此物,时而成为彼物。”这个术语有时译为“自身同一者”或者简称“同一者”。亦见《忏悔录》Ⅸ,10,24;《论三位一体》Ⅲ,2,8.

[41]参见《撒母耳上》二十八章7—19节。

[42]参见《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1节。

[43]参见《约伯记》一章6—12节。

[44]参见《马太福音》四章5节。

[45]在教父学作品中,这样的观点比较罕见,即为了追求某个符合公正原则的目标,善人可以与恶人以这样的方式合作,善人不因与恶人接触而失去自己的美德。这是某种政治神学的开端,或者至少是这种神学的一个方面。

[46]萨卢斯特(公元前86—34年),罗马历史学家和政治家。阿基里斯、赫克托耳以及西摩伊斯河都出现在荷马的《伊利亚特》。

[47]参见《出埃及记》二十五章18节。

[48]参见《创世记》四十一章17—24节。

[49]参见《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4—15节。

[50]参见《马太福音》八章29节。

[51]参见《使徒行传》十六章16—17节。

[52]参见《路加福音》十六章26节。

[53]参见《八十三个问题汇编》问题五十九LⅠⅩ,1及注释175。

[54]当奥古斯丁在《杜尔西提乌斯的八个问题》6再现这个问题时,他在第5节补充说,他发现另一节经文(便46:20)与这个巫师的故事有关。

[55]参见《列王纪上》十八章41—45节。

[56]“只要心灵在上帝面前,全神贯注”:dum animus deo praesens peragat intentionem suam。Bibliotheque Augustinienne的译文为pourvu que l'ame,attentive a Dieu,exprime ses desirs(只要灵魂专注于上帝,表达自己的欲求)。这几个关于祷告的关键词的两种译法似乎都是可行的。

[57]参见《使徒行传》二十章36节。

[58]“不是源于寻求,而是源于被赐”:non quaeritur sed infertur。这与奥古斯丁在本作品Ⅰ,2解释的对恩典的理解相一致。

[59]这里暗示祷告有时引向出神的自我遗忘状态,这在约翰·卡西安的《谈话集》Ⅸ,31得到充分阐述:“僧侣明白自己或自己在祷告什么,那就不是完全的祷告。”

[60]参见《约翰福音》十一章4节。

[61]奥古斯丁对《列王纪上》十七章20节经文作了重新解释,并且他拒不认为先知有可能指责上帝的神圣决定,对此现代注经者不敢认同,但他们都接受他对《罗马书》八章33节的理解。这个难题的部分原因,至少关于后半节经文的理解,在于拉丁文里少了一个问号。

[62]参见《列王纪上》二十二章19—23节。

[63]特别参见Ⅱ,1,4,11;3,1.3.

[64]参见《所罗门智训》十一章20节。

[65]参见《列王纪上》二十二章19—23节。

[66]关于鬼灵依据外部记号实施行为的能力,参见奥古斯丁The Divination of Demons 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