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事的术语指称神事,但要剔除其不完全性。智慧与知识如何区分
2.3,再举例子,不免乏味,总之,有数不胜数的例子表明,尽管人事与神事彼此差距十万八千里,但许多神事都用指称人事的术语来描述。同样的语词用于两类不同的事物,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当我们了解指称人事的术语——那是日常用语的一部分,经过不断经验为我们所知——它们就开启通向对至高者的理解之路。当我从人的知识中抽掉可变性,剔除某些标志从一种思想转入另一种思想的过渡元素;当我反思从而用心灵辨别不久前还不知道的东西,并经记忆的累积从一事物跳跃到另一事物(所以使徒说我们所知道的有限[38]);当我把所有这一切都剔除,只留下某个真理的元气(vivacitas)——这真理是确定的,不可动摇的,以它那统一而永恒的沉思照亮万物;或者不能说我留下它,因为人的知识并不拥有它,我乃是集中我所有力量凝视,终于对上帝的知识有了那么惊鸿一瞥。然而,知识这个术语——基于这样的事实,即通过知道,某事向某人展现——仍然既可以指人的知识,也可以指神的知识。不过,在人中间,知识通常区别于智慧,如使徒所指出的:“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林前12:8)。然而,在上帝,它们绝不是二,而是一。在人,它们通常并且恰当地以这样的方式区分,智慧属于对永恒之事的理解,知识属于对那些我们通过身体感官经验之事的理解。[39]虽然有人会提出另外的区分,但若不是两者有分别,使徒也不可能作出这种区分。如果真是这样,如果知识这个词用于我们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那么在上帝就没有任何形式的知识,因为上帝不是像人一样由身体和灵魂构成。不过,更好的说法是,上帝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不同于属于人类的这种知识。同样,被称为“上帝”的恒在者,[40]完全不同于——比如——“上帝站在诸神的会中”所指的对象。也就是说,使用了同样的术语,并不意味着含义上可以混淆。
同样,我从人的忿怒剔除混乱,只留下惩罚的力量,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我渐渐知道所说的上帝的忿怒是什么。关于怜悯也一样,如果你去掉你与你所怜悯者同享的痛苦之情,就留下平静的善好,即帮助别人,使他脱离忧愁,于是就有了神圣怜悯的概念。我们也不能否定或嘲笑上帝的嫉恨,因为我们看到圣经里有这样的记载;但我们要从人的嫉恨中剔除灵魂里忧伤的祸患和病态的焦虑,只剩下审判本身——依据这样的审判,任何对贞洁的败坏都必须受到惩罚——这样,我们就能上升到对“上帝的嫉恨”有某种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