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上写的“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

七十一 论经上写的“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

1.因为旧约的遵行以畏惧为标记,所以当使徒所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经文最清楚不过地表明,新约的恩赐乃是仁爱(caritatem)。我们认为他这话是指着基督的律法说的,因为主亲自用律法命令我们要彼此相爱,他非常强调这条诫命的措辞,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这种爱的职责就是相互担当各人的重担。但这种职责不会永久持续,因为它必定引向永恒的福祉,在这样的福祉中,不会再有任何重担需要我们彼此担当。只是如今,我们还活在此世,也就是还在今生的客旅中,所以我们要互相担当各人的重担,好叫我们能获得那种不会有任何重担的生命。有些博学之士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写到雄鹿:当它们要穿越一片水域到岛上觅食时,会排列布阵,把头上的重担——对鹿角来说很重——彼此担当,后面的鹿把脖颈伸长,把头放在前面的鹿身上。由于最前面领头的鹿没有可依靠的,所以据说它们就轮流当头鹿,这样,当领头的因头上的重担累了,就到队伍的最后,它后面由它担当其脖颈的那头鹿就取代它成为领头的。以这样的方式它们互相担当各自的担子,直到渡过水域来到坚实的地土。[390]或许所罗门所指的正是雄鹿的这种特征,他说:“愿友好的雄鹿和优美的小鸟与你谈心。”(箴5:19)因为真正的朋友莫过于担当彼此的重担。

2.然而,如果要彼此担当的两人同时都很软弱,或者有同一种弱点,那我们就无法担当彼此的重担。不过,如果是不同时间并且是不同类别的软弱,那我们仍有可能彼此担当各自的重担。比如,你若不对兄弟发怒,你就可以担当你兄弟的怒火;反过来,当你受制于怒火的时候,他就要以温柔和平静包容你。这个例子涉及的是不同时间担当重担,但软弱本身并非不同类别,因为两个时间中都是担当对方的怒气。另一个例子则涉及不同类别的软弱。如果某人克服了多舌,但没有克服固执,而另一人虽然仍然多舌,却不再顽梗,那么前者必须在爱中忍受后者的多舌,后者必须在爱中担当前者的固执,直到两人各自的弱点都被治愈。当然,如果两人中同时出现同样的软弱,他们就无法彼此担当,因为这会使他们彼此争执。两个发怒的人面对第三人时可以彼此协商,彼此容忍,但不能说他们两人彼此容忍,倒可以说彼此安慰。同样,如果两人都因某事悲伤,那比起一个悲伤一个快乐的,更能彼此体谅,甚至可以说,彼此依靠。但如果他们彼此悲伤,那就完全不可能彼此担当。所以,在这类情感中,你若希望对方因你而摆脱某种软弱,那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担当这种软弱,而且担当的结果必须是有助于对方,而不是两人都陷入不幸之中。比如,一个人若倾身伸手要拉某个跌倒的人,那他倾身的姿势不能过度,不然会导致两人都跌倒;他只能倾身到刚好能伸手拉起跌倒者。

3.甘心担当别人的重担,要使这个光荣的任务变得容易,莫过于思考主为我们承受了多少苦难。所以使徒叫我们留意这一点,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因为他前面刚说了:“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接着就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这话应这样理解:正如他作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391]并且他虽然没有罪,却披戴我们的罪,不求他自己的益处,但求我们的益处;同样,我们模仿他时,也当欣然担当彼此的重担。

4.这一思考导致另一思考——他只是“披戴(取了)”人性,[392]而我们就“是”人类,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软弱,不论灵魂的还是身体的,我们自己也会有,过去会有,现在也会有。那么我们要向我们希望担当其软弱的人表明,如果这软弱是我们的,不是他的,我们会希望他向我们表明什么。使徒本人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即,他认识到自己也会沾染他希望别人摆脱的恶习。因为这是一个体恤和同情(compatiendo)的问题,并不是说谎,如某些人所以为的,尤其是那些为自己的谎言——无法否认的谎言——辩解的人,他们需要某个重要范例保护自己。[393]

5.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思考——你不拥有的好品质,别人很可能拥有,即使它是隐藏的,使他毫无疑问比你优秀。这种思考有益于克制并碾碎骄傲,好叫你不至于认为,因为你的优点充分显露、显而易见,别人就不具有任何优点;别人的优秀品质很可能被隐藏,或许更加重要非凡,使他远在你之上,即使你并不知道它。因为使徒吩咐我们不可被谄媚引入歧途,也不可利用它,他说:“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我们绝不能认为这话是叫我们佯装作假,它乃是叫我们真诚地认为别人身上确实可能潜藏着某种品质,使他高于我们,而我们的好品质,只是显露出来了,使我们看起来似乎比他强。这样的思考能克制骄傲,产生仁爱,使我们彼此像兄弟一般担当各人的重担,不仅平静地担当,而且甚至大大欢喜地担当。然而,不可对一个不认识的人作任何论断;若不是藉着友谊,不能认识人。[394]所以,我们应更坚定地忍受朋友的坏品质,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并享受他们的好品质。

6.所以,凡是努力成为我们朋友的人,我们都不可拒绝他的友谊,不是说要即刻接纳他[成为朋友],而是说我们要愿意接受他,友好对待他,让他知道他是可被接纳的。当我们敢于把所有想法向某人敞开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得到了我们的友谊。如果有人因为对我们的某种世俗荣誉和头衔感到窘迫而不敢与我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应降卑自己,从他的角度接近他,把他自己不敢要求的东西主动给予他,即向他表达出自灵魂的善意和谦卑。

不可否认,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尽管相当少见:对于我们希望接纳并与之结成友谊的人,我们还没了解他的优点之前,就先知道了他的缺点,我们因此很生气,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被它们击退了,于是我们弃他而去,再也看不到他的好品质,而他的好品质可能只是以某种方式隐藏着。所以主耶稣基督希望我们效仿他,他告诉我们要忍受别人的软弱,好叫我们因着仁爱而来的忍耐去发现那些健全的品质,享受这样的品质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他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太9:12)因此,如果说为了基督的爱,即使各方面都有病的人,我们也不能将他从我们的灵魂中赶走,因为他可以藉着上帝的道得医治,更何况那因我们在友谊刚开始时不能忍受其某些弱点,就认为他病入膏肓了的人,更不应把他赶走,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们胆敢以被惹怒的灵,对此人的整个生命作出草率的论断,不惧怕经上所说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7:1),以及“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2)。

不过,好品质往往是最先显现的。对于它们,也要提防作出草率的善意论断,不然,你一开始就把某人看作完人,等到发现他后来显现的坏品质时,就会无法忍受,怒不可遏,因为你对此漫不经心,未作预备,于是你原先如何草率地爱上他,如今就会如何强烈地憎恨他,而这就是恶。因为即使他开始时并没有显明好品质,那些最先显露的品质后来被证明是恶习,即使如此,你也仍然要忍受,直到你尽你所能,帮助他治愈这些恶习;更何况他先表现出好品质,我们岂不更应如此,这些好品质就是凭据,要求我们必须忍受他后来显现的一切。

7.所以这就是基督的律法——我们要互相担当各人的重担。凭着爱基督的心我们就很容易担当别人的软弱,即使我们爱他还不是因其自身的好品质。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爱的主为了他的缘故而死。这种爱,正是使徒保罗叫我们特别注意的,他说:“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林前8:11)。所以,如果我们因一个人的恶习使他软弱就不那么爱这个软弱的人,我们就得想一想为他而死的那一位,要在基督里看待他。然而,不爱基督不是软弱,而是死。因此,我们要非常小心,恳求上帝的怜悯,免得我们在应当因着基督而爱某个软弱的人时,却因为这个软弱的人而忽略了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