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教学理论篇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理念与教学实践刍议

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定位及其功能

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

三、“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学”

结 语

读懂史料是史学论文写作的基础

一、读懂史料是史学论文写作的第一技艺

二、衡量史料阅读理解是否准确的标准

三、读懂史料的基本方法

科研小组指导与史学专业训练

一、加强制度建设

二、坚持有计划地指导科研小组

三、引导小组开展持续研究

世界史学术论文的选题、选材与写作

一、世界史学术论文的选题

二、世界史学术论文的资料收集

三、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本科史学论文写作的“道”与“术”——以秦汉六朝史为中心

一、从历史到史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搭建

(一)基础史实

(二)专业理论

二、专业思维的养成:考证、怀疑、批判

(一)考证

(二)怀疑

(三)批判

三、知识再生产的技艺:现代学术工业体系下的论文写作

(一)外在形态

(二)问题意识展现

结 语

“中国古代史练习”的初步思考

读常见书与毕业论文选题

一、读常见书与求新材料

二、对常见书的比较阅读

(一)不同史书之间的比较

(二)同一部书内部记载的比较

三、示例:比较阅读中发现的选题

学术价值的把握与史学论文的选题论证

民间文书释读示例——以清水江文书为例

一、四份堪舆文书简介

二、确定文书书写时间之法

三、《命理推算单》和《安葬期单》文书的校补和释读

结 语

实证是政治史研究的基石

教学成果篇

六朝大土地所有制说再思考——以走马楼吴简所见土地分布形态为线索

一、六朝大土地所有制说的成立与问题所在

二、吴简所见临湘侯国的土地零碎化现象

三、土地零碎化原因试析与六朝大土地所有制说的再思考

四、结 语

东魏北齐治下京兆韦氏族员的身份转变及其影响

一、史料所见京兆韦氏东支族员的构成与判断

二、京兆韦氏东支族员的组织形态与政治身份

三、京兆韦氏东支族员的影响与关东关中的联系

结 语

论淮南地区与北齐政治——以文宣帝天保时期为中心

一、北齐治理淮南之方式:从“政烦赋重”到“绥抚”

二、淮南地方社会

三、淮南地区与北齐国家战略

结 语

圆仁与李德裕关系新考——以赴台州公验的申请为中心

一、学界目前对于圆仁赴台州尝试失败的不同见解

二、圆仁身份的特殊性:与最澄、圆珍案例的对比

三、李德裕与圆仁交流的细节:从法度层面上再探

结 语

辽上京“东向”格局考——城市格局变化的权力因素考察

一、从“前‘皇都’时代”到“‘皇都’时代”:辽上京东向格局之形成

(一)文献记载所见“皇都”之建设

(二)考古材料所见“皇都”之面貌

二、从“‘皇都’时代”到“‘上京’时代”:辽上京格局的新变化

小结与余论

“苟具其数,不求其良”:明代地方军器制造体系研究

一、明代地方军器制造体系的建立

(一)司府州县系统的军器制造

(二)都司卫所系统的军器制造

二、“器械不利”:地方军器制造使用的危机与困境

三、“银纳化”:明代中后期的军器折银

结 语

原生、渐进与危机:明清时期八卦洲历史地理研究的三个视角

一、原生地控扼:八卦洲与长江八卦洲段的形成与演变

(一)雏形期

(二)形成期

(三)发展期

二、渐进地融通:八卦洲地理要素的人文化

三、危机的暗涌:长江八卦洲段内江、城防务的更迭与隐义

总 结

明清苏南中医世家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明清苏南地区兴盛的世医群体

二、明清苏南中医世家医学的传承

三、明清苏南中医世家医学的发展

结 语

清代杭嘉湖义庄密集区的成因探讨——以嘉善县为中心的考

一、清代杭嘉湖义庄的分布状况

二、嘉善区域经济地位的考察

三、嘉善地方宗族势力的考察

四、嘉善义庄建置来源的考察

五、嘉善社会慈善风气的考察

结 语

从中心到边缘: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李石曾政治权势演变研究

一、李石曾前期的权势积累和走向中心

二、李石曾在国民党政治中的具体表现

(一)清党运动中坚定立场

(二)中原大战中联络东北

(三)宁粤对峙中南北奔走

三、李石曾权势的衰落及原因分析

(一)蒋介石地位的日益巩固

(二)李石曾个人的权力欲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式弃妇的生活际遇与心理状态

一、旧式弃妇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传统婚姻的订立形式与特点

(二)男女教育失衡

(三)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高度融合的心态

(四)男性的见异思迁与虚荣心

二、退婚、逃婚、离婚、杀妻:男性新青年摆脱旧式婚姻的方式

三、旧式女子的应对、心态与生活处境

结 语

英国议会圈地时期道路规划及地方社会矛盾处理模式

一、议会圈地中乡村道路的修建

二、道路修建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三、地方社会应对道路修建过程中的矛盾

结 语

冲突与变革:19世纪英国喧闹游行研究

一、英国喧闹游行的发展概况

二、19世纪英国喧闹游行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三、19世纪英国喧闹游行的式微与变革

结 语

本书编者、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