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大学就其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一个研究机构,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持续的学术创造与科学进步。“史学论文写作”的定位和功能的前沿性,要求我们利用高水平的师资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实践的智识上的探险。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正如蔡元培所言,“大学不但是教育与指导学术于学生的机关,而实在是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的机关”[29]。这种师生关系鼓励我们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中,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从实践角度来看,“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更充分的专业指导,既然强调教师要介入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过程中,并且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学习,那教师当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指导,这种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更多是课后的系统化训练。二是需要学生高强度的投入,由于历史学专业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阅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还要大量阅读原始文献,所以对学生的阅读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强调学生的角色从单纯的阅读者转变为思考者,作为思考者表达的需要,要进行大量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所以学生要进行密集的口头报告和论文写作。在认识到学术写作训练重要性的基础上,付诸实践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
【注释】
[1][英]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8页。
[2]许纪霖等:《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文汇报》2013年9月17日,第15版。
[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59—160页。
[4]竺可桢:《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1936年4月),载《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37页。
[5]蒙文通:《治学杂语》,载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7页。
[6]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载《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76页。
[7]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6页。
[8]王晴佳:《为什么论文写作会成为一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20年第4期,第12页。
[9]蔡元培:《教与学》(1935年7月),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75页。
[10]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6页。
[11]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载《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02页。
[12]余英时:《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载《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13]熊十力:《与严立三》,《熊十力全集》(第1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41页。
[14]梅贻琦:《大学一解》(1941年4月),《梅贻琦谈教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1页。
[15]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1932年8月),《傅斯年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28页。
[16][英]斯克拉顿著,周文彰译:《康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页。
[17]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923年1月13日),《梁启超全集》(第十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7页。
[19]苏辙:《栾城后集》卷六《孟子解二十四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5页。
[2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97页。
[21]吕思勉:《怎样读中国历史》,载氏著:《吕思勉论学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25—526页。
[22]王守仁:《传习录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7页。
[23]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1932年8月),《傅斯年全集》(第五卷),第28页。
[24]钱炜:《颜宁:“非主流”的主流科学家》,《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48期,第74页。
[25]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46页。
[26]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3页。
[27]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923年1月13日),《梁启超全集》(第十六集),第51页。
[28]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6页。
[29]蔡元培:《十五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之进步》(1926年10月10日),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第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