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明清苏南世医家族的形成和演变,深受时代的统治体系、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影响。明初的医官与医户制度推动医疗事业的家族化和专业化,世医家族由此发展而来。明中期以降,地方医政和医户制度废弛,世医子弟凭借世代经验的积累,面对上进无门、科举失利等现实困境,而较一般读书人更易转归医家本业,推动世医群体的“在地化”进程。苏南世医之盛表现为从医人数多、分布范围广和传承时间久,所谓“世无百年之家,家无百年之计”,苏南世医绵延日久的根本原因在于谋生技能的家族化传承,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弹性因应。
世医传承讲求医技、医理、医道的融汇,医技、医理为医之“术”,医道则由“术”进“德”,三者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构成了“术德并重”的传承体系。较之一般医者,世医重视家族内部的救治和帮扶,同时承担了更多的地方社会责任,这与家族内部建设本义及明清社会氛围相一致[84]。家传、师承、社会传承为医术传承的主要方式,在具体方式的选择过程中,明清苏南地区出现“医儒并显”“累世医官”“携技自珍”三种典型的医家形态,前者以医入仕而百年不衰,次者坚持一脉单传与医官制度同归沉寂,后者携祖传秘术限家族内传而行医至今。无论个体与家族之命运如何,世医家族成员中多少出过医官或儒官,即有被正统文化认同的历史,因此即便“社会身份很难提升”,相应的价值资源并不会少,正如平江韩氏素以医闻名,却被时人指以“衣冠家”[85]。
在“国家化程度很高且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南地区[86],世医之家虽有独门秘技傍身,仍无法避免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医技、人脉、声望乃决胜之根本。明清苏南世医专注于医籍、古方的搜证,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疗法,而族内医者的聚集效应无疑加快了技术提升的进程。不过,此种提升往往指向日常诊疗之“验”而非医术之“道”,即不过分强调理论创新与医德进步。家族内部的提升空间终究有限,外部的切磋交流才是世医发展的突破点。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地缘关系、生活圈层下,医与儒存在一定对话的空间,来自名儒的赞誉和宣传,对医家声誉、技术和物质均有提振,儒家格物穷理之法和“技进于道”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医者精神向度的价值追求。行医圈、市场圈、婚姻圈、交友圈的部分重合为医家之间的切磋交流提供纽带,推动世医知识传授与互补网络的生成,或表现为专攻范围的扩大,或是诊疗方向的精细化。随着世医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展,其与官宦、商贾、工匠、小农等群体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居庙堂之高有谓“上医医国”者,处江湖之远则与底层社会交融共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形塑了世医群体的社会人格[87]。
在苏南世医精心设计的传承和发展体系下,子弟虽未形成徽州宗族“显亲宁亲,儒医等耳”的价值认同,心安理得地弃儒从医[88],却也能在科举入仕之外找到另一“异业治生”之路,在社会竞争中提高家族的生存能力。滨岛敦俊指出,苏南宗族虽遵从父系世系原则,总体却“以推定的血缘关系来团结同姓,是一种想象的产物”,与皖南、浙南、福建、广东等地区相比,宗族观念始终比较淡漠[89]。苏南地区的医籍之中“世业医”“祖工医”的记录比比皆是,而其传承脉络却难觅踪迹,在成医难度和崇儒风气的影响下,世医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祖业的理想难以匹配,常熟世医顾爱杏尝叹“何若一孝廉,几为贱业所障”[90],医家子弟“习为惰逸,乃薄医而不为”[91],或弃医为贾,或从儒从道,“以求无误于世”[92]。由此观之,明清世医传承之困境似可作为“江南不是宗族社会”的旁证之一[93]。
【注释】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页。
[2]蒋竹山:《明清华南地区有关麻疯病的民间疗法》,《大陆杂志》第90卷第4期,1995年。范敬:《“张一帖”家族医学特点》,《中医研究》2015年第1期,第57—59页。陈仁寿:《“苏派中医”的历史渊源、特色与成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80—83页。
[3]余新忠主编:《序言:在对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新史学》第9辑《医疗史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15页。
[4]李梴:《医学入门》卷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5]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学》2003年第13卷,第45—67页。《明代世医与府州县医学》,《汉学研究》(台北)第22卷第2期,2004年,第327—359页。
[6]梁其姿著,蒋竹山译:《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6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9—351页。
[7]王涛锴:《何以成医:明清时代苏松太地区的医生训练和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11期,第177—182页。
[8]王敏:《世医家族与民间医疗:江南何氏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第146—149页。
[9]李鸿涛、张明锐:《世医家学内涵及其对中医传承的启示》,《中医杂志》2018年第1期,第82—83页。
[10]冯丽梅、王景霞:《明清苏州医学世家成因及影响》,《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第11期,第73页。
[11]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五七《太医院》,《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7708卷),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1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卫生志》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83—484页。
[13]陈道瑾、薛渭涛:《江苏历代医人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4页。
[14]此数据系笔者根据余志高所编《吴中名医录》统计所得,参见俞志高:《吴中名医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15]刘璟:《易斋稿》卷九《康济堂记》,清钞本,页码残缺。
[16]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九《何子玉合葬墓表》,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2—23页。
[17]唐顺之:《荆川集》卷一六《旸谷吴公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17516卷),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第30—33页。
[18]孙继皋:《宗伯集》卷八《医寿官杨村吕翁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56页。
[19]裴大中:《苏州府志》卷二六《艺术·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4—435页。
[20]何时希:《清代名医何书田年谱》,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5页。
[21]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五,《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16801卷),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22]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第46页。
[23]姚夔:《太医院判徐公墓志铭》,(明)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七八《太医院》,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馆刻本,第32—33页。
[24]陈镐:《严景传》,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七八《太医院》,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馆刻本,第104页。
[25]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五,《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16801卷),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26]俞志高:《吴中名医录》,第227页。
[27]申时行:《大明会典》卷二二四《太医院》,明万历内府刻本,第1—6页。
[28]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卷四《赠儒医严存性序》,民国三年嘉业堂丛书本,第17页。
[29]刘晓东:《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第97页。
[30]王宏翰:《古今医史》(续增明),清钞本,第58页。
[31]俞志高:《吴中名医录》,第213—225页。
[32]徐有贞:《武功集》卷二《赠医士陆仲文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29页。
[33]方春阳:《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393页。
[34]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三九《顾仲华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11页。
[35]何志庆:《京江何氏家乘》卷一《家训》,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第36页。
[36]秦夔:《五峰遗稿》卷二一《故医学训科橘庵施公墓志铭》,明嘉靖元年刻本,第2—4页。
[37]高启:《凫藻集》卷五《陈希文墓志铭》,四部丛刊景明正统刊本,第25—26页。
[38]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〇《钱良玉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47页。
[39]孙继皋:《宗伯集》卷八《医寿官杨村吕翁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56页。
[40]陈延恩:《江阴县志》卷一八《人物》,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528页。
[41]李铭皖等:《苏州府志》(第三册)卷一一〇《艺术》,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3页。
[42]徐有贞:《武功集》卷三《张氏世德堂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46页。
[43]祝允明:《欸鹤王君墓志铭》,(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〇《坟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2—37页。
[44]丁儒南:《丁氏宗谱》卷首《祖训》,清光绪十年木刻本,第63页。
[45]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七二《南京太医院判周君墓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16801卷),第5—8页。
[46]方鹏:《昆山人物志》卷八《艺能》,明嘉靖刻本,第47—48页。
[47]张大复:《昆山人物传》卷二,明刻清雍正二年重修本,第8—10页。
[48]马一平:《吴中名世医撷秀》(续),《中医药文化》2012年第5期,第22页。
[49]马一平:《昆山郑氏妇科二十九代世医考》,《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第2期,第78页。
[50]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51]周鼎:《明故王聩斋先生墓志铭》,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〇《坟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7—32页。
[52]倪谦:《倪文僖集》卷二八《牧庵先生墓志铭》,清武林往哲遗著本,第30—32页。
[53]盛钟歧:《平江盛氏家乘》卷二《世系》,同治三年木活字本。
[54]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〇《坟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42—49页。
[55]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一八《苏州府医学正科盛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页。
[56]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二二《冠带儒士盛少和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9页。
[57]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七四《吴医沈宗常甫墓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16803卷),第33—36页。
[58]祝颢:《明故太医院御医致仕张公墓志铭》,(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〇《坟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42—49页。
[59]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一六《韩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26页。
[60]李铭皖等:《苏州府志》(第三册)卷一零九《艺术》,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5页。
[61]姚宗仪:《(万历)常熟县私志》卷一五《叙族》,广陵书社,2016年,第583页。
[62]王学浩、吴映奎、邱以:光绪《昆新两县志》卷二四《人物》,光绪六年刻本,第39页。
[63]未著撰者:《开封郑氏世谱(昆山支)》(不分卷),光绪元年修辑本,第230页。
[64]朱谨:《文学郑伯昌墓表》,潘道根:《昆山先贤冢墓考》卷三,同治十年抄本,第21页。
[65]郑文康:《平桥稿》卷六《薛将仕祠堂记》,康熙三十三年刻本,第7—15页。
[66]陈延恩:《江阴县志》卷一八《人物》,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531页。
[67]曹允源等:《吴县志》卷五七《艺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5页。
[68]陶君仁:《海虞医林丛话》,政协常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第四辑,1963年,第95页。
[69]孙继皋:《宗伯集》卷八《医寿官杨村吕翁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56页。
[70]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71]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二九,密均楼,1921年,第4217页。
[72]祝允明:《欸鹤王君墓志铭》,(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四〇《坟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2—37页。
[73][英]李约瑟著,[美]席文编,刘巍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六分册《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8—29页。
[74]裴大中:《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六《艺术·医》,第450页。
[75]蒋示吉口述,王咪咪点校:《望色启微》周序,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4页。
[76]何古心著,何时希编校:《春熙室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第4页。
[77]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兼论宋至清医生的社会地位》,《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9—131页。
[78]顾名修,吴德旋纂:《重刊续纂宜荆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第234页。
[79]余志高:《吴中名医录》,第144页。
[80]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朱震亨撰,程充校補:《丹溪心法》附录,明弘治六年刻本,第444页。
[81]李铭皖等:《苏州府志》(第三册)卷一一〇《艺术》,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3页。
[82]邵宝:《容春堂前集》卷一七《周征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6页。
[83]秦夔:《五峰遗稿》卷二一《尚古处士潘君墓碣铭》,明嘉靖元年刻本,第13—16页。
[84]常建华:《明代苏州宗族形态探研》,《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第40页。
[85]刘志伟:《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3页。
[86]冯贤亮:《“朱门白屋,转眼变迁”:晚明士大夫的成长及家族发展——以万历二年进士支大纶及其家族为中心》,《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第64页。
[87]冯玉荣:《上医医国:一位晚明医家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与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23页。
[88]唐力行、苏卫平:《明清以来徽州的疾疫与宗族医疗保障功能——兼论新安医学兴起的原因》,《史林》2009年第3期,第53页。
[89]徐茂明:《江南无“宗族”与江南有“宗族”》,《史学月刊》2013年第2期,第15页。
[90]蒋以化:《西台漫记》卷三《顾爱杏遗事》,明万历刻本,第64页。
[91]李濂:《嵩渚集》卷七三,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第2156页。
[92]陈确:《干初集》卷一二《韩卓甫传》,清陈敬璋餐霞轩钞本,第344页。
[93]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