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组开展持续研究
在老师指导科研小组伊始,就需要为小组成员的后续研学进行规划,引导他们走向长期发展之路。这其实是把科研小组打造成学生持续开展研学的平台,不因完成学院的项目而解散。为此,导师应该通过建立多项联系,以便组员根据情况选择后续研学之路。
导师基于学校和学院的历史专业培养方案,可以选择的路径还比较多。如把科研小组立项和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强调学生利用暑期走向社会,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所以,这样的结合往往需要导师指导学生将小组项目转变为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的新课题。如小组项目是探讨清代无锡宗祠的祭祀仪式,暑期实践可开展无锡传统宗祠的现状调查;小组完成了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的战略战术研究,暑期可开展新四军苏中抗战的口述采访;小组对1960年的“包产到户”开展过立项研究,暑期可选择有关地区当代农地经营模式创新的调研。但是,并非每个科研小组的项目都能基于研究内容转变为可行性的暑期实践项目,如此则需要导师根据学生此前研究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等,发现小组成员的优势和不足,与他们共同商定暑期实践项目。就笔者所指导的科研小组来看,基于史料搜集和分析能力较强而选择开展南京仙林拆迁安置户生活现状调研产生了很好的成果,根据历史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且对教学有兴趣而选择开展暑期助学实践则很好地锻炼了组员。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转变。
此外,导师还可以引导小组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该项目不仅强调创新性,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要求,所以历史专业的学生申请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对于导师而言,此与引导小组将院级科研立项转变为校级暑期实践项目有共通之处。因此,导师可以根据小组前期研究的实际,将院级项目发展成为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创项目。
当然,导师还应该有计划地引导小组将科研立项和全国高校大学生论文竞赛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不断修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或结项成果积极参赛,从而培养小组成员的科研能力。
尤为值得提倡的是,导师引导学生把科研小组的立项训练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根据培养方案,历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安排在大四,因受到毕业实习、考研以及找工作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真正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以致总体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学生参加科研小组活动可以为写毕业论文打基础。但是,导师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注意发现新的选题并搜集资料,在完成小组结项论文后顺利转进到毕业论文的创作中。如此,学生一般就不会在大四出现仓促应付的情况,从而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在指导科研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导师需要有计划地把小组的立项研究与其他各项研学活动结合起来。由于此结合是以小组前期研究为基础,所以更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促使组员在不断获得承认的过程中走上持续性研学之路,从而更好地发展。
应该说,科研小组在培养学生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笔者十多年来指导的情况看,所取得的成效较为明显,其中标志性的有荣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篇;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创2项,省级大创1项;多个小组荣获校暑期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和院科研小组结项成果一等奖。此外,指导科研小组也有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养成,一方面学生参加科研小组不仅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利于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学好专业的信心,促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另一方面科研小组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有助于加强学术沟通,融洽师生关系,增进相互信任,在学术传承中不断改善教学风气。
科研小组的主角是学生,但是要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需要导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注释】
[1]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关于本科学生课外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定》(2011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档案柜藏。
[2]“科研小组登记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小组编号、课题名称、组长、组员及联系方式、指导老师及联系方式。
[3]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科研工作部:《科研小组活动总流程》(2013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档案柜藏。
[4]该表藏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档案柜。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