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南中医世家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明清苏南中医世家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蒋蓉芳

医学史作为一种专门史,旨在考察医家地位、医学知识以及疾病的发展历史[1],医术传承与发展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史学者主要站在医学科学的角度,通过整理古代医家的医案和医著,厘清中医医术传承和发展的整体脉络,挖掘个别流派的治疗规则和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开拓思路[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史和社会史、区域史相互融合,形成医疗社会史这一新兴史学分支学科,在疾病、卫生、防疫、医家、医事、医疗机构等方面,学界已有相当宏富的研究成果,于宏大叙事之外揭示个人乃至社会的苦痛,构建出具有一定生命关怀的历史[3]

明清时期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疗队伍发展壮大,医术普遍的家族性传承特点推动世医群体的逐渐崛起。明代医者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世医乃“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至明清时期其人数和影响力远超前代,是唯一能与儒医分庭抗礼的医者群体。世医分布“以南直隶、浙江、江西较多,其中江南世医又是这一医者群体的核心”,他们主要凭借医技与医官制度、医家之间的师徒和婚姻关系而彼此相传。苏南医业较偏远地方而言“是具有竞争性的半开放市场”,累世业医的传统使得世医持续保持家传医技,从而在医事制度中占有优势,在地方社会享有重要地位[5]

学界已经关注到世医家学的承继问题,梁其姿将医生训练的方式总结为家族内传、师徒传授及自学,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以家族训练为主,较之其他方式“更重实务而较轻理论”[6];王涛锴将家传细分为家族内传、世医兼师传、世医兼自学等类别,指出“家传和师承是联结医学和社会的纽带,是医学训练的主要载体”[7];王敏提供了江南何氏亦儒亦医的家学传承个案,揭示累世医家兼重医理和实践的传承优势[8];李鸿涛认为世医家学传承包涵学术和精神双重内涵,以心法、警训、遗案等形式存在[9];冯丽梅、王景霞分析了医学家传的发展情况,作出“世医呈现专门化特征,推动了医学专科化”的论断[10]

上述研究勾勒出世家医术传承的大致轮廓,或聚焦于社会制度史,或局限于医疗文化史,缺乏对“救治生命的科学与技艺”承继过程的中观层面的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以苏南世医群体为例,通过梳理家谱、地方志、医籍以及时人笔记等资料,考察明清时期世家医术的传承内容与方式、发展途径与效果,透视其在明清苏南社会的技术整合与家族生存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