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张全民在《略论关中地区隋墓陶俑的演变》一文中指出:“隋都大兴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受其辐射影响,关中地区隋代俑群迅即效仿东魏、北齐样式,进而取代西魏、北周的传统样式,表现出融汇统一的趋势……受北齐样式影响的本地新样式也仍有延续。”[66]随葬器物形制演变体现出的文化交融,既受到隋初政策的推动,也依赖于具体人物作为载体进行传递。如前所述,在周齐对峙时期,东西交流在民间已经有所开展,裴季和之妻韦氏灵柩自关东西迁。此外,据吕卓民研究,韦子迁“蒙难于东魏,所谓‘早摧异域、沦志他乡’,(墓)志文又云‘周齐和睦,礼送还乡’,当是指周、齐两国建立后,曾出现过一段和平共处时期,此间两国交换人质等,子迁的遗骨也得以归还”[67]。以京兆韦氏东支族员为代表的人群在关东文化因素西传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有赖于结合丧葬文化等材料展开分析。

京兆韦氏东支族员中,韦崇一房的兄弟三人身世较为特殊。韦崇之父韦道寿,在刘义真占领关中期间被辟为主簿,“随义真渡江,历魏郡弋阳二郡太守、豫州刺史”。韦道寿在韦崇十岁时去世,韦崇母“郑氏以入国,因寓居河洛”。其后,韦崇生子韦休之,休之生道建等三人。这样“南渡北归”的案例在韦氏家族中不局限于东支族员中。韦罴曾出仕前秦,苻坚败亡后,韦罴携家南渡,其子韦道福官至刘宋盱眙、南沛郡太守。随后,“(宋)徐州刺史薛安都谋欲拥州内附,道福参赞其事,以功除安远将军,赐爵高密侯”,韦道福之子欣宗也“以归国勋,别赐爵杜县侯”[68]。如韦崇、韦道福这样在南北各个政权之间辗转的流动人群,不局限于京兆韦氏宗族之内,发掘和整合这样一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也能为理解南北朝的对立与交往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京兆韦氏是中古时期关中地区的望族,该家族伴随着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而分散与重整。其中,因北魏分裂而短期生活在关东地区的东支族员,对韦氏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记载该房支的史料分散,历来不为学界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部分京兆韦氏东支族员的组织形态、任官及婚配等情况,结合韦氏族员墓志,分析了以韦氏东支为代表的中古士族演变趋势,总结了韦氏东支对韦氏家族整体的影响。

京兆韦氏东支的族员,虽然出于同族,但他们之间的血缘和亲属关系已经颇为淡薄。其人留居关东的原因不一,但都因远离郡望和家族整体,依附于东魏北齐的皇权,丧失了作为门阀士族阶层的独立性,呈现出身份边缘化和政治官僚化的特征。韦氏东支诸房中,韦阆房对京兆韦氏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房成员在北魏分裂时或出仕关东,或离散身死,使得韦阆房自北魏时积蓄的势力迅速衰落,地位也为出仕西魏北周政权的其他房支所取代。周、隋统一北方前后,以韦氏族人为代表的民间交往也逐渐产生、活跃,为统一后东西文化因素交融奠定了基础。

【注释】

[1]日本学界对中古大族(日本学界称之为“豪族”)较早开展了个案研究,矢野主税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围绕京兆韦氏撰写了两篇《韦氏研究》(参看[日]矢野主税:《韋氏研究》,《社会科学論叢》第11号,1961年,第49—64页;《韋氏研究(二)》,《社会科学論叢》第11号(臨時增刊号),1962年,第26—42页)。中国学界研究京兆韦氏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宋艳梅、马建红等。宋艳梅关注京兆韦氏的迁徙和分布问题,参看宋艳梅:《永嘉乱后京兆韦氏南迁江左考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22—26页;《北朝政权中的京兆韦氏》,《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第223—226页。特别是《北朝政权中的京兆韦氏》一文初步涉及了笔者本文欲讨论的北朝后期关东韦氏成员,但基本是基于世系梳理的简单罗列。马建红长期关注京兆韦氏家族的变迁,也注重利用墓志资料研究韦氏家族、校补传统史料。参看马建红:《唐代韦氏墓志考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则》,《唐史论丛》2013年第2期,第262—271页;《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

[2]得益于对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北原隋唐韦氏家族墓的考古发现,历史和考古学界自20世纪末起便涌现出大量利用墓志校补韦氏世系、考证史事的研究。21世纪以来,先后有牟发松、张蕴、吕卓民等学者开展了基于墓志资料的研究,兹不赘述。

[3]《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79、379—380、380页。

[4]《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79、379—380、380页。

[5]《北史》卷二六《韦子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56页。

[6]“齐天保初,封西僰县男。后卒于豫州刺史,谥曰忠。”见《北史》卷二六《韦子粲传》,第956页。

[7]《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第380页。

[8]《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韦氏”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52页。

[9]《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5页。

[10]参看《魏书》卷一九下《章武王传》,第515页。

[11]“(天平)二年,因内宴,伯茂侮慢殿中尚书、章武王景哲,景哲遂申启……”见《魏书》卷八五《文苑传》附《裴伯茂传》,第1873页。

[12]《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第1016页。

[13]《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第1016页。

[14]宋艳梅:《北朝政权中的京兆韦氏》,《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第225页。

[15]《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5页。

[16]《韦彪墓志》的出土情况及录文,参看周伟洲、贾麦明、穆小军:《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文博》2000年第2期,第65—72页。罗新、叶炜在未见拓片的情况下,对录文进行了初步的修订,参看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其后,牟发松等又根据拓片重新对志文进行了校订,参看牟发松、盖金伟:《新出四方北朝韦氏墓志校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第44—63页。拓片参看毛远明校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294页。

[17]《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11页。

[18]以上引文见《魏书》卷一二《孝静纪》,第301—311页。

[19]《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12页。

[20]《北齐书》卷一〇《彭城景思王浟传》,第134页。

[21]《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12页。

[22]《北齐书》卷八《后主纪》,第99页。

[23]《北齐书》卷四五《文苑传》附《韦道逊传》,第603、626页。

[24]《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537页。

[25]《周仪同洛州刺史安定乡男宇文子迁墓志》的拓片和录文,参看戴应新编著:《长安凤栖原韦氏家族 墓地墓志辑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年,第58—61页。

[26]《北齐书》卷二四《孙搴传》,第341页。

[27]《北史》卷三八《裴文举传》,第1405页。

[28]《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第380页。

[29]《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第380页。

[30]参看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载氏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44页。

[31]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247页。

[32]参看马建红:《隋唐关中士族向两京的迁徙——以京兆韦氏为中心的考察》,《南都学坛》,2010年第2期,第39—41页。

[33]《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珍传》,第1015页。

[34]《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条,第2481页。

[35]《北齐书》卷二四《孙搴传》,第341页。

[36]参看郭学信:《论唐代乐安孙氏家族举业兴家的时代特征》,《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38—143页。

[37]《北齐书》卷二四《孙搴传》,第341页。

[38]《魏书》卷八五《温子升传》,第1875页。

[39]《北齐书》卷二四《孙搴传》,第341页。

[40]《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第273页。

[41]《魏书》卷五八《杨侃传》,第1284页。

[42]《周书》卷三五《薛裕传》,第622页。

[43]《韦彪墓志》。录文参看周伟洲、贾麦明、穆小军:《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及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281—282页。拓片见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第294页。

[44]《韦彪妻柳遗兰墓志》。录文参看周伟洲、贾麦明、穆小军:《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及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237页。拓片见毛远明编著:《范维瑞草碑刻校注(第8册)》,第224页。

[45]戴应新通过对韦氏成员墓志的分析指出:“韦家姻亲们也都是名门望族,官宦人家,皇亲国戚,皆为富贵荣显的统治阶级。”参看戴应新编著:《长安凤栖原韦氏家族墓地墓志辑考》,第9页。

[46]矢野主税曾关注到了北朝韦氏家族内部凝聚力的变化以及韦阆一支后人远离关中的情况,同时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表达了他对韦氏家族“官僚化”的看法,指出其人虽然拥有大量的田产,但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更近似于富足的官僚阶层。参看矢野主税:《韋氏研究》,第55—57、59—60页。

[47]《魏书》卷一六〇《地形志上》,第2489页。

[48]《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50页。

[49]《北齐书》卷二七《韦子粲传》,第379页。

[50]《周书》卷三四《裴宽传》,第595页。

[51]《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武帝大同四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891页。

[52]《北史》卷二六《韦子粲传》,第956—957页。

[53]《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韦氏”条,第3052页。

[54]《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10页。

[55]《北史》卷二六《韦子粲传》,第956页。

[56]《魏书》卷五九《萧宝寅传》,第1323页。

[57]《周书》卷三四《裴宽传》,第595页。

[58]以上引文见《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第537页。

[59]《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09页。

[60]《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韦氏”条,第3051页。

[61]《周书》卷三七《裴文举传》,第669页。

[6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66—67页。

[63]《周书》卷四《明帝纪》,第54页。

[64]《周书》卷三七《裴文举传》,第669页。

[65]参看戴应新编著:《长安凤栖原韦氏家族墓地墓志辑考》,第58—59页。

[66]张全民:《略论关中地区隋墓陶俑的演变》,《文物》2018年第1期,第70—79页。

[67]吕卓民:《长安韦杜家族》,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68]以上引文见《魏书》卷四五《韦阆传》,第1011—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