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中联络东北
1928年4月,蒋介石继续进行北伐,旨在推翻奉系张作霖的北京安国军政府。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张学良继任成为东北的实际主持者。蒋介石期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东北问题,相继派出孔繁蔚、方本仁、何成濬、蒋作宾等人与张学良进行接洽。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平临时分会成立,“以河北省、热河、及北平、天津二特别区为其指导区域”[16],李石曾被推选为主席。可以看出,北平临时分会所负责的地区,正是当时蒋介石中央政府与张学良东北政府两股势力初期作战的核心区域,也是它们后期谈判的缓冲地带,双方的互动即是以这一区域为中转站的。因而李石曾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双方的和平谈判进程中去,但实际上也出力颇多。其年谱中记载道:“东三省与热河省同时通电易帜,服从中央,于是全国奠定统一,先生与有力焉。”[17]尚爱松也回忆道:“他(李石曾)还利用在北方的特殊声望与影响,先是出谋划策,请冯玉祥将军限期驱逐溥仪出宫,后又劝张学良将军易帜为青天白日旗,促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18]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表《东北易帜通电》,北伐战争正式结束,国民党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但内部的派系斗争依然剧烈频繁。1929年1月和8月,蒋介石以削减军事开支,发展经济建设为名两次召开编遣会议。会议的召开加剧了蒋介石中央政府与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石友三、张发奎等人发起的数次反蒋战争,但均被蒋介石运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一一化解。1930年,各派反蒋势力趋于联合,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联合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成立了与蒋介石中央对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和北平国民政府,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中原大战伊始,双方便都意识到了东北军的立场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性,而东北军的立场关键在于张学良的态度。3月1日,张学良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在介公力任艰巨,固鞠躬尽瘁之心;在百公析里毫芒,亦实事求是之意。特恐词纵详明,意难周到,每滋一时误会,驯启众人之猜疑,或且推波助澜,酿成战祸,循不报复,未有已时,则是二公救国之愿未偿,亡国之祸先至,非二公之所及料,亦非学良之所忍言也。”[19]从通电中可以看出,张学良把双方摆在了同等地位。因而双方都想方设法地试图拉拢张学良,相继派出代表前往东北联络。蒋介石派出的代表主要有何成濬、方本仁、吴铁城、李石曾、张群等,其中李石曾先后两次前往东北与张学良接洽,对张学良最终入关支持蒋介石发挥了积极作用。吴范寰回忆道:“(李石曾)在东北时,以张学良的部属胡若愚、朱光沭等均为北大学生,乃借师生之谊,大肆活动,助成东北军入关,阎、冯垮台的实现。”[20]
5月底,适逢张学良生辰,李石曾以祝寿专使的身份前往东北。蒋介石希望李石曾能够与张学良切实联络,使张学良尽早表明态度,临行前电告李石曾说道:“请公到沈后,再察汉卿之意,相机应付,并请公全权接洽。”[21]李石曾到达沈阳后,当晚即与张学良晤谈,此后又经过多次会谈,基本上与张学良达成了出兵助蒋的初步共识。6月17日,张学良在复何成濬电中说道:“石曾先生业经南返,详情或有所闻……苟可排除环境困难,使东北地方勿生变化,使东北父老不致因弟受累,决愿为国家,为介公效命。”[22]由此可见经过李石曾的游说,张学良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8月底,李石曾再度前往东北,与张学良进一步商谈出兵助蒋的具体条件,最终促使张学良下定决心。9月5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澄清自己默认北平政府的传闻,同日也致电阎锡山婉拒北平政府委员一职,至此张学良对待双方的态度已经十分鲜明。在此基础上,李石曾又进一步和张学良详谈出兵办法。最终,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同时派遣于学忠、王树常率军入关进入平津地区,中原大战胜负遂分。
从根本上来说,张学良愿意入关支持蒋介石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蒋介石给他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李石曾等人所做的仅仅是在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当然,中原大战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蒋介石的政治生命,因而能够作为蒋介石的代理人与张学良接洽相关事宜,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看出李石曾此时在蒋介石中央政府中的重要地位。不过这一时期李石曾的个人权势已明显不如之前那么稳定,在中原大战前后,其权力是有一定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