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形态

(一)外在形态

现代学术工业体系对论文的外在形态有一系列的标准化要求,具体表现在格式、结构、文体等方面。

格式是学术论文最基础而本科生又常常忽视的问题,无论正文的字体、行距、缩进,还是古籍、专著、论文、外文资料等不同类型的引注形式,都需要作者按照惯行的标准编辑排版。一篇论文纵然资料再齐全、观点再鲜明,但如果格式上不符合现代学术标准,很难通过正式的审稿流程。因为编辑格式看虽然起来只是机械劳动,却是呈现论文专业性的首要步骤,反映了作者对现代学术话语体系是否熟悉。至于史学论文格式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考主流专业刊物的排版格式,如《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等。

现代学术论文的结构上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模式。大致而言,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开头、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多数本科生虽大体能够依照上述结构撰写论文,但对于各部分功能的理解有时还稍显生疏,由此影响到成文的质量。例如,标题需要通过有限的字数萃取出文章内容与研究思路的精华;摘要的目的是迅速告诉读者文章的核心观点;论文开头是通过学术史的回顾引出要研究问题,说明研究价值;结语是对正文内容、观点的总结与升华。这些部分与正文同样重要,并由于篇幅的限制更需要作者苦心思虑、精雕细琢。其花费的时间、精力往往不弱于正文本身。而本科生在撰写论文时对这些部分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最后是论文的文体。虽然以“论文”为名,但史学专业论文的本质是说明,而非议论。史学论文的主要工作并非是对过往历史阐发议论,而是对历史真实进行复原与说明。当然,这不是说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观点必须通过对史实的说明、复现来展示。因此,行文逻辑的清楚、完备是论文得以成立的根本,其次是朴实、简约的术语使用,最后才是信、达、雅的表达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