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期

(二)形成期

随着河流含沙量的不断累积和多汊型河道的发育,南岸幕府山、燕子矶等节点的控制作用明显增强[18]。在南岸河床边界条件较为稳定的基础上,北岸的河床边界则因河漫滩发育,容易发生崩岸现象。南北两岸的不同地质条件,在河道水流长期冲刷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河道南向的摆动程度不断减弱,而北向摆动程度则不断增强。

元末明初,八卦洲段河道开始有向北凸出的趋势。江水通过下关江面的束狭段后,自卢龙山(今狮子山)折而东北流,因河道展宽,水流速度明显放缓,泥沙搬运能力降低,入弯处容易形成小型沙洲。根据张修桂先生的整理,明代前期瓜埠山以西的凹岸附近有长条形的新洲存在。而明代后期,浦子口至宣化(今浦口至六合东)一线江段北岸就沉积形成了拦江洲、工部洲、官洲、柳洲、赵家洲、扁担洲等诸多小型沙洲[19]。明代以降沙洲数量的迅速增加,实际反映了河道在北摆的过程中,水文特征与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逐渐取代河床边界条件的限制作用,成为了“控扼”八卦洲聚合成型的主因。笔者详细比照方志地图和相关记载后认为,明代幕府山北、瓜埠山西江面的新洲,很可能是由东晋南朝时期的新洲(上新洲、下新洲)淤涨而成的。那么,新洲和八卦洲的关系是怎样的?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南直二》首将新洲与金珠沙联系起来,并认为南宋时的金珠沙就是新洲[20]。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七三《江宁府一》“山川”条下载新洲,言其地“与幕府山相对”,且“有上新洲、下新洲”,并言是洲乃“今之金珠沙”[21]。可见金珠沙自南宋至清中期一直存在。而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水考》则叙述了“新洲→金珠沙→八卦洲”的形成顺序[22]。综合几条材料可以发现,八卦洲直至清同、光以后才实际形成并得名,而由新洲发育成的金珠沙,与青沙、草鞋洲一样,是八卦洲的一部分[23]。此外,明代拦江洲、工部洲等近江北岸的沙洲,实际上都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向北并岸,成为了江岸的一部分,而非八卦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