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式弃妇的生活际遇与心理状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式弃妇的生活际遇与心理状态

徐矜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新式恋爱观、婚姻观的引入,接受了先进教育的知识青年萌生了婚姻自主的意识,开始与传统婚姻制度进行激烈的抗衡,并积极践行“离婚自由”,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旧式妇女被离弃,由于这些女子往往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少能够留下只言片语以供探求,她们的感受、际遇与境况模糊于历史的洪流中。

关于民国时期自由离婚现象,目前学界已有丰硕的成果。五四前后,相关的研究讨论已经兴起,民国知识分子以《妇女杂志》《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等报刊为阵地,译介欧美自由离婚理念、研究国内外的离婚数据与现象;《妇女杂志》等刊物也开设专号、专题讨论会,研究讨论离婚引发的社会问题,登载在报刊上的观点和案例丰富多元,成为本文重要的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此外,不少学者对离婚现象做了调研考察,如陈鹤琴、甘南引、陈利兰、孙本文等对民国青年男女的婚恋事实、婚恋观念进行了统计分析,吴至信、萧鼎瑛则通过离婚诉讼档案分析社会离婚情况,以上这些调查报告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详实丰足的材料[1]。早期的研究比较注重思想观念层面的分析[2],这些研究详细梳理了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婚姻思潮的内容与概况,注重分析各种婚恋思想的意义与内涵,并没有过多关注婚姻观念变动对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民国离婚自由热潮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的研究开始注重考察离婚思想与离婚实践的互动[3]。这一时期的文章已不再停留于论述离婚自由现象的积极面,而开始更多地关注它的局限性以及对于妇女群体的影响。此外,余华林运用大量报刊杂志对离婚自由思潮所引发的“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的现象做了考察,对该现象的典型事件、相关论争、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推动民国婚姻思潮研究进一步微观化、平民化、切实化[4]。目前学界对该时期的自由离婚现象,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研究都相当成熟,但对于离婚思潮在实践中衍生的社会问题,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述。比如,在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这一问题上,许多研究仍停留在个案的描述上,且常常只着眼于一些名人的旧妻[5],对于动态反复、因人而异的离弃过程缺乏详细的展现,对旧式女子的生活处境与心态也缺乏详细的揭露。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试图厘清旧式弃妇大量出现的社会原因,探讨旧式女子面对婚姻危机时的态度、举措以及她们的生活处境。主要运用《妇女杂志》《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等报刊杂志。这些留存了大量相关的争论以及典型案例的史料,成为本文主要参考,同时,本文还使用了相关的法律文书、社会调查报告,力图更加微观切实地呈现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