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批改学生各类习作,小到课程论文,大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的日常。高校历史学教育当然不可能将每位同学培养成为史学研究者,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具体到历史学科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学科,这就包括有初步的搜集史料能力,对史料层次有基本概念,进而能做一些初步考证和分析,厘清与前人成果的关系,表述规范。不过几年来指导毕业论文,深感离上述目标的差距不小。对学科本就兴趣不大的同学不论,指导的其中一个尚有兴趣也还认真的同学,尤觉如此。

有位同学的论文是关于明代科举,文中提到宣德元年顺天府未开乡试,证据是两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一:“宣德元年丙午……上亲征汉王,顺天不及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四《征叛王废乡试》也说:“宣德元年丙午科,顺天当乡试,以上亲征汉王高煦,不及开闱,此亦创见事也……补否不可考。”我在批改时要他再查,因为乡试是关乎士子命运的大事,即使当年确有大事耽搁,也一定会补考,绝不会不开科。而且科举是大事,延期一定会在《实录》中有记载。这位同学回复,又查到张宏道《皇明三元考》、涂山《明政统宗》、查继佐《罪惟录》也有相同的记载,王世贞说应可信。我又回复,大意说王世贞虽是史学名家,但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宣德元年已有百数十年,记事未必可靠。涂山、沈德符等都在王世贞后,查继佐更晚至清初,他们的史源很可能就是《弇山堂别集》,因此不能用来佐证王世贞说。学生很无奈,只得说不知如何解决。我提供了两个思路:一是查《明实录》宣德元年(1426)记事有任命顺天府乡试考官的记录,这两位考官有无文集,明人文集常有各类考试录序跋,特别是其主持的各级考试,可查这两位考官文集中是否有本年乡试录序。二是各科举人名录虽然没有完整统计,但历科进士有,可查宣德二年进士名录,如有宣德元年顺天乡试举人,亦可解决。后这位同学果然查到宣德元年顺天乡试主考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一三《北京乡试小录序》:“今宣德元年,实当宾兴之岁,北京行部尚书臣友直、侍郎臣昶恭循故事,合太学及圻内之士试之,而以考试官为请。皇帝命臣直、臣钰,……时就试者九百余人,拔其尤者五十人而进之。”由此可证王世贞以降的说法全属想当然。事后我又翻检前人有无指摘过这个错误,查到陈文新等主编《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已指正,依据即王直的乡试录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2页)。

导致错误出现的原因:一是看到白纸黑字就本能相信,无史料辨析意识;二是无史料层次概念,不懂得史源相同的史料不能互为佐证;三是对史料分布不熟悉,问题提出后不知道如何解决。这应该是个普遍问题。

事后反思,这可能也不单是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可能也要负一部分责任。据我有限的见闻,历史学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大体有几种:或是基本史实;或是研究现状,尤其是前辈大家的核心观点,如果这是讲授者的研究领域,一般会附上自己见解,可能还会展示史料依据;或是讲授者的研究成果,叙述自己的问题由来、研究思路,展示核心的正反史料,辩驳反方,支持正方,得出结论。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对听讲的同学来说,仍然主要是听了结论。即使缕述研究经过,提供观察视角,加意引导,由于史料已由授课者提供,听讲者终究不知道如何史料从何而来,去哪里找,仍然不会进行最简单的研究。因此现下不少受过四年本科史学教育的毕业生可能装了满脑子“古史辨”“关陇集团”“过密化”等等中外各种理论概念,但要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茫然无措,更不要说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具体问题。他们可能在课堂上也听说过“一手史料”“二手史料”这类提法,在那个具体的场景下他们也分得清“原始”“二手”的区别,但终究隔着一层甚至几层,一到自己处理时即无意识。历史学毕竟是一门实操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非经若干实践不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我们的课程很难为其提供实操经验和切实指导,所以我想要使学生有上述基础学科素养,开设一门练习课可能用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