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定位及其功能
怀特海在探讨大学的作用时曾提出,“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区别于纯粹的研究机构在于其教学功能,但“单就传授知识这个作用来说,自从15世纪印刷术普及以来,可以说大学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了。”那么大学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怀特海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确实传授知识,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至少,这是它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一所大学若不能发挥这种作用,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其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学术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之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实践的智识上的探险,只有学生不断地投入其中,学术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的叶文心教授在谈及伯克利的传统时特别提到,“在伯克利这个环境里,通常大家认为学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必须是包括对自己的导师在内的所谓批判性的承继,比如魏斐德必须跟他的导师列文森有所不同,比如说我自然不能够模仿我的导师,走完全一样的路,否则的话,从学系专业人力分配的角度上来看,就会出现复制或重叠的现象,尤其是如果学生不如老师,不能青出于蓝,那么就成为质地欠佳的赝品,不能为其他同仁所接受。所以,在承继的过程里,必须要有一些批判性的创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创新,此语实道破现代大学学术进步的轨辙与师生代际关系的理想模式。
既然大学存在的价值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那么大学的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就更应该关注科学精神、批判思维与研究方法的养成。哲学家康德就曾说过:“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假如我们不去增广青年人的理解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创见的人,而把一套伪称是丰富的世界智慧的哲学知识教给他们,那我们就误用了教育制度。”[3]竺可桢谈到大学教育方针时也提到,“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智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智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评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4]史学家蒙文通也明言:“大学以上的学生,主要是学方法。在听课时,应跟着先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而发展,体会先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5]这提示我们大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史学论文写作在专业训练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史学研究中,写作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史学论文写作能力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史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纵深与复合的知识积累,其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可仅将其视为技术型的工具。“史学论文写作”课程虽然聚焦于论文写作,但实际上涵盖广义的史学研究训练的各个环节。学术研究从阅读开始,但需要有批判性的阅读,才能有自主的问题意识,阅读和思考要有良性的互动,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阅读和思考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表达来实现,而学术表达主要的方式是落实在纸面的写作。口头表达可以更自由,但严谨和周延的程度要大打折扣,真正落到纸上的写作是要经过严谨思考的,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
即便是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正如孔子“言而不文,行之不远”的古训所揭示的那样,文章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学术的表达与接收的效果。胡适就曾提出,“文章虽是思想的附属工具,但工具不良,工作也必不能如意”[6]。当然学术论文的所谓“文”并非刻意追求审美意义上的效果,而是强调述史如史,这才是研究者与阅读者获得共鸣(resonance)并能够相互理解的基础,正如钱锺书所言,“盖人共此心,心均此理,用心之处万殊,而用心之途则一。名法道德,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即无不能同此理,无不得证此境”[7]。将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心中所有之物形诸于口与手者,自然能获致理解,而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则说明作文并非生而具备的能力,是需要后天的训练的。
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有注重系统性知识的基础课程,比如“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也有注重传授方法和门径的相关课程,比如“史学概论”“史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但这类课程如论者所言,“其内容则多务虚,并不怎么务实。”[8]所谓“务虚”,是指该类课程仍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而并未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解决独立开展研究过程中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就此意义而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作为本科阶段学术训练的高阶课程,区别于一般课程,其主要着重于学生独立从事研究能力的培养,诸如如何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研究兴趣和主题、如何在梳理与检讨既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尽可能“竭泽而渔”地搜集史料并运用史料重建史实、如何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对话和论证,除了上述研究基本的步骤之外,还有各种体裁的学术文章写作的规范与技巧。学生通过对“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能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知识生产者。
高水平大学任务之一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新的研究者,而非简单的知识复制,基于这样的定位,教师和学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创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终跃升的阶段是从既有知识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立于同等地位的共同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史学研究的能力。在前述大学与学科复合的目标框架下,“史学论文写作”以其实践性与前沿性居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是衔接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独立进行学位论文撰写两者之间跨越式发展的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