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有计划地指导科研小组
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是科研小组的主要活动。从保存下来的“导师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登记表”来看[4],各老师的指导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笔者较为注重对科研小组的打磨,将一年指导周期根据任务分为如下五步循序推进。
一是选题。召开师生见面会,由组长陈述选题意向及理由,其他组员作适当补充。导师在组员陈述过程中不断追问,深入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经过交流以后,组员一般会感到在选题上存在很多盲目性,导师乘机介绍选题应该大小适度、了解学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初步掌握相关资料等。学生所选题目往往过大,要提醒组员适当地缩小选题,学会把感兴趣的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从中选择适合小组完成的题目。接下来要求小组继续了解动态,搜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选题,初步提出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在初次见面会上,导师一方面要求小组执行分工合作原则,以后会谈时先由各组员分别汇报,再由组长作总体阐释,防止出现名义上参与小组而实际上没有活动的现象,促使每个组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要求小组在一周内拟定一份科研计划,计划经导师修改后返还小组,作为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准则。通过初次见面会,导师还要让组员意识到科研有路可循,只要师生之间、组员之间紧密协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大家的科研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提升。
二是定题并探讨思路和内容。先由小组各成员介绍前段时间的主要工作,然后组长综述研究动态,需要具体指出学者在何论著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有什么重要结论以及大家对此的认识等。在明确研究动态后,汇报已经搜集到的史料,要求小组在综合动态和既有史料的基础上,以避免重复研究为原则,进一步修改选题,确定一个有新意且可行的题目。然后讨论研究思路以及展开的具体内容。在小组思考研究思路和内容时,导师要让他们清楚,此时只能是初步的想法,因为随着史料搜集的不断增多,研究思路可能需要做适当调整,研究内容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即使思路变化不大,由于新史料的发现,研究内容也可能要变。但是,更要让组员树立“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的意识[5]。此后,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史料的搜集,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不断揣摩思路和内容,适时作出修改。
三是确定思路和内容。小组重点汇报新搜集到的史料以及在思路和内容上有无需要调整之处,如果有需要调整之处,说明理由。导师根据汇报,确定小组的研究思路和内容,但是必须要求继续加强史料的搜集,让组员明白这是一个没有终止的过程,只是由于在限定时间内需要结项,故结项成果暂时只能根据既有史料立论。随之,导师应该向组员分发优秀结项论文范本,让他们了解论文写作的规范,接着有重点地介绍结项论文创作的基本要求。最后,讨论决定由小部分组员继续补充史料,大部分组员投入到结项论文的分工创作中,确定一名主创人进行统稿,完成结项论文初稿。在下次开会讨论初稿之前,每个组员必须通读论文至少两遍,主创人统计组员在阅读时提出的修改意见,以便开会时讨论。
四是修改论文初稿。召集小组全体成员,先由搜集史料的组员介绍新发现史料情况,说明史料的应用价值及对文章思路、内容和结论等有何影响。接着论文撰写组员分别介绍各自承担了何主题的创作及思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突破等。然后由主创人陈述统稿的指导思想,遵循的思路,统稿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导师在听取各组员的汇报后,对初稿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研究动态、结构和思路、资料运用、语言规范、注释与参考文献等进行全面指导,既要让组员知晓初稿的优点,也要明白存在的不足以及该朝什么方向修改。全面指导初稿要让各组员清楚写史学论文应该注意的事项,应该怎样修改才能提高论文质量。为了防止组员因反复修改论文而产生厌烦心理,导师还要让他们明白好文章需要修改,及时发现并表扬修改中取得的成绩,坚定他们能够改得更好的信心。
五是定稿。在讨论定稿之前,先由统稿人陈述对初稿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各组员分别提出了哪些具体修改意见,如何处理意见。导师在听取陈述后,就好的意见及修改出彩的地方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接下来请一位组员大声朗读结项论文,导师和其他组员认真听,共同发现语言表述、思路逻辑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协商解决办法。然后,导师和组员共同过目纸质文本,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作全面审视,尽量不放过任何疑点,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主创人记录整理问题,经导师过目后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再经导师过目,如果有问题继续修改,没有问题就定为结项成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导师在指导时不要集中灌输有关科研的理论知识,应该坚持把训练打磨放在第一位,让组员在训练中感知自己的不足,产生求知欲,然后作适时有针对性的介绍,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不断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