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韦氏东支族员的影响与关东关中的联系
韦子粲是京兆韦氏东支中史料记载最为丰富的族员,前文所述他归降东魏的事件,不仅改变了他和其弟韦道谐的命运,还对关中的京兆韦氏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熙三年(534),北魏孝武帝元修脱离权臣高欢的控制,从洛阳逃奔至长安,高欢随即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北魏自此分裂为东、西魏两个政权。韦子粲在孝武帝西迁后即出任了西魏的南汾州刺史。南汾州,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领吐京、定阳、五城等九郡[47],《隋书·地理志》记载:“文城郡。东魏置南汾州”,统吉昌、伍城等四县[48]。虽然北魏、北齐(东魏)两代都各自设立过南汾州的区划,但从领郡县的情况来判断,两代南汾州的位置区别不大,大抵是今山西省吕梁市南部、临汾市西部之间的区域。
538年,东魏将领贺拔仁攻克南汾州,韦子粲及其弟南汾州镇城都督韦道谐被俘获。虽然二人都被高欢放免,韦子粲还官至东魏北齐的豫州刺史,但是他在西魏境内的亲属则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北齐书·韦子粲传》中记载:
初子粲兄弟十三人,子侄亲属,阖门百口悉在西魏。以子粲陷城不能死难,多致诛灭,归国获存,唯与弟道谐二人而已[49]。
《周书·裴宽传》也记载:
时汾州刺史韦子粲降于东魏,子粲兄弟在关中者,咸已从坐[50]。
《北齐书》中韦子粲亲属百余人均因他仕于东魏而被诛的说法,为司马光所继承。他在《资治通鉴》中写道:“东魏大都督善无贺拔仁攻魏南汾州,刺史韦子粲降之,丞相(宇文)泰灭子粲之族。”[51]然而《北齐书》《通鉴》中所说的韦子粲一族被灭,与其他史料记载有出入,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周书》的记载虽不再夸张地说“族诛”,但仍不可信。《北史·韦子粲传》中就提到:
子粲兄弟十三人,并有孝行……弟荣亮最知名。荣亮字子昱。博学有文才,德行仁孝,为时所重。历谏议大夫、卫大将军。卒,赠河州刺史[52]。
此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提到:
(韦)荣亮,字子昱,北齐左卫大将军[53]。
韦荣亮出仕北齐的可信度和具体细节,目前还不能尽知,但以上这两条记载至少可以证明,西魏对于韦子粲兄弟的惩处不是族诛或连坐,韦子粲之弟韦荣亮就得以存活、任官,死后还得到了追赠。
记录韦子粲相关经历的史料中,当以《魏书》的可信度为最高。虽然《魏书》常被称为“秽史”,但魏收是东魏北齐时人,对于韦子粲兄弟遭遇的了解,要比编纂《周书》《北史》等史书的唐人更为真切。韦子粲兄弟(或亲属)受牵连被诛的说法,不见于《魏书》的记载。《魏书·韦阆传》提及韦子粲的两位兄长时说:
荣绪,字子光,颇涉文史。袭(其父韦儁)爵,除员外散骑侍郎、齐王萧宝寅仪同开府属,因战败殁。荣绪弟荣茂,字子晔。以干局知名。历侍御史、尚书考功郎中。出为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永熙末,兄弟并殁关西[54]。
韦荣绪死因“战败”中的战事,应当指的是北魏的萧宝寅之乱。然而萧宝寅的反叛已于530年失败,韦荣绪不可能等到永熙末年(538年左右)才和弟弟韦荣茂“并殁关西”。如果二人确是同死于538年,则当是受到了韦子粲归降东魏一事的牵连。但韦荣绪曾任“萧宝寅仪同开府属”、韦荣茂“以干局知名”,再结合《北史·韦子粲传》记载其早年在关中从属萧宝寅的经历:
齐王萧宝寅为雍州刺史,引为府主簿,转录事参军。及宝寅反,子粲与弟子爽执志不从,相率逃免[55]。
可见韦氏家族中,荣绪、荣茂、子粲、子爽兄弟四人,都与萧宝寅产生过联系。萧宝寅在关中作战不利,担心被追责,加之“长安轻薄之徒,因相说动”[56],最终举兵反叛。上述韦氏兄弟四人,此时既是萧宝寅的僚属,也是他在关中发展的支持者。尽管韦子粲和韦子爽在萧宝寅叛乱后离开了他的势力,甚至韦子粲还参与组建了反攻萧宝寅的义军,但他们早期的僚属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据《周书·裴宽传》的记载:
(韦子粲)季弟子爽先在洛,窘急,乃投宽,宽开怀纳之。遇有大赦,或传子爽合免,因尔遂出。子爽卒以伏法[57]。
据《通鉴》所记年月,宇文泰在538年大赦之后,且面临与东魏交战的紧急情况,仍要处死韦子爽,但却没有追究藏匿韦子爽的裴宽,可见其目的之明确。
因此笔者认为,上述韦子粲兄弟三人的死因,表面上是受到了韦子粲的牵连,而其背后是宇文泰清算萧宝寅党羽、整顿大族势力的政治安排。北魏分裂以后,宇文泰为巩固河东前线的防御,在吸纳河东本地大族加入西魏政权的同时,也派遣一些关中士族出任前线长官,并以他们的亲属为制约。韦子粲归降东魏,既是西魏在军事上的失利,也是一次政治危机。韦子粲及其兄弟在家族中属韦阆一支,韦阆则是北魏早年稳固关中的重要人物,其支在关中经营多年、影响深远。韦荣绪、荣茂和子爽三人,先前已卷入萧宝寅之乱,此时又发生了韦子粲的事件,宇文泰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有针对性地处死了三人。韦子粲兄弟之死有效地震慑了京兆韦氏另一房支的族员韦孝宽。他在驻守玉璧城时,面对高欢的劝降言道:“我城池严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岂有旬朔之间,已须救援。适忧尔众有不反之危。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随后高欢挟持其侄韦子迁,“锁至城下,临以白刃,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面对这样的胁迫,韦孝宽并未动摇,反而“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58]
韦子粲兄弟遭到清算后,京兆韦氏家族内部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韦氏家族中,早在北魏时即得到任用的就是韦子粲所属的韦阆一房。韦阆任北魏咸阳太守(后转武都太守),期间“杏城镇将郝温及盖吴反,关中扰乱,阆尽心抚纳,所部独全”[59],北魏明元帝称赞其“我欲有臣皆如阆”[60],韦阆子孙因此自号“阆公房”。然而随着韦子粲兄弟的离散,韦阆一支也在韦氏家族中沉寂下去,没能进入韦氏九方中,取而代之的是韦孝宽为祖的“勋公房”和韦孝宽之兄韦琼为祖的“逍遥公房”。
除上述自东至西的政治影响之外,周齐两国民间的交往也并没有因为东西魏的分立而完全阻断。以《周书》所载裴季和及其妻韦氏为例:
初,文举叔父季和为曲沃令,终于闻喜川,而叔母韦氏卒于正平县,属东西分隔,韦氏坟陇,遂在齐境。及文举在本州,每加赏募。齐人感其孝义,潜相要结,以韦柩西归,竟得合葬[61]。
北魏正平郡,按《中国历史地图集》郡治今临汾市新绛县[62],是北周北齐的边界地带,北齐境内为东雍州,北周境内为绛州[63]。裴文举任西魏绛州刺史期间,举措相对平和,“百姓美而化之”[64],因此韦氏灵柩得以穿越边境,自齐入周。相似的例子还有第一节中提及的韦子迁,其墓志中提到他的灵柩“周齐和睦,礼送还乡”,据戴应新的考证,应该是在北周建德元年(572)前后发生的[65]。总之,这样的交流时断时续,直到北周、隋统一北方,关东关中的交往才得以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