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杭嘉湖义庄的分布状况

一、清代杭嘉湖义庄的分布状况

自北宋范仲淹于苏州创立范氏义庄后,历朝仿行者不断。至有清一代,义庄普遍存在于民间各地,清人李兆洛言:“自文正创之,后人慕而效之,至今而几遍天下。”[4]杭嘉湖作为江南富庶之地,发达的传统经济与浓厚的宗法观念为宗族义庄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笔者通过广泛搜集方志、家谱及报刊资料,初步掌握了清代杭嘉湖37所义庄的详细资料。为了分析清代杭嘉湖义庄的分布状况,依据史料制成下表,以便进一步分析。

表1 清代杭嘉湖义庄分布表[5]

由上表可知,37所义庄中,杭州府数量最少,仅有6所义庄,湖州府拥有9所义庄,而嘉兴府独占22所,占到了总数的近六成。从县级单位来看,嘉兴府内义庄分布最为广泛,嘉善、嘉兴、海盐、平湖、石门等五县皆存在义庄建置,而嘉善一县便有12所义庄;杭州府的义庄主要存在于海宁州及钱塘县内,且义庄数量较少;湖州府内归安、长兴、乌程三县存在义庄,其中乌程县是义庄的主要分布区域。清代杭嘉湖义庄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态势,嘉善成为义庄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域。

杭嘉湖地区县级单位共有23个,而嘉善一县的义庄数量便达杭嘉湖义庄总数的32%,如此特殊的现象背后成因是什么呢?要探究嘉善成为义庄密集区的成因,首先要明确影响义庄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李文治认为,族田的发展传统、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地理条件是族田义庄发展重要因素。[6]李学如认为,理解义庄分布态势,“枢机应在于与之相关的宗族组织、地域经济及宗法文化方面”[7]。而义庄的经济基础在于族田,从影响族田分布的因素来说,张研认为,“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加上‘聚族而居’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清代南方族田的分布与发展。”[8]而王志龙则从祠堂数量、各地捐献族田人数及土改调查的族田量的多维视角下考察安徽族田的分布状况[9]。借鉴前贤研究基础,并结合杭嘉湖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地位、地方宗族势力、义庄建置来源以及社会慈善风气等多个角度,考察嘉善县于杭嘉湖地区内的优劣条件,探究上述分布态势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