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南地区与北齐政治——以文宣帝天保时期为中心

论淮南地区与北齐政治——以文宣帝天保时期为中心

吴诗扬

北齐后主武平四年(573),陈将吴明彻北伐,北齐在淮南的统治随即土崩瓦解。《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云:

武平中,陈人寇彭城,后主发言忧惧,侍中韩长鸾进曰:“纵失河南,犹得为龟兹国子。淮南今没,何足多虑。人生几何时,但为乐,不须忧也。”帝甚悦,遂耽荒酒色,不以天下为虞。未几,为周所灭[1]

从韩长鸾此语中不难看出,北齐政权的统治重心在河北,河南次之,淮南又次之。淮南地区似为北齐可有可无的边缘区[2]。前辈学者引用这条材料,也大都将其作为北齐轻视淮南的例证。不过需要考虑的是,韩长鸾此语是在何种背景下说出的?又是否能代表所有北齐统治者的共识?在北齐不同时期及不同人物眼中,淮南的地位是否皆是如此?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北齐于天保六年(555)尽占淮南之地时[3],北齐国力达于极盛;武平四年(573)失淮南之地后,北齐很快灭亡。北齐对淮南地区的控制几乎与其政权本身相始终。这提示我们,淮南地区在北齐政治地位似乎具有一定特殊性。北齐在淮南采取怎样的统治政策、地方社会和国家处于怎样的互动关系之中、淮南地区在国家战略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考察。

学界对北齐政治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上层政治斗争,多围绕胡汉冲突问题、文武之争问题、军队以及勋贵问题、君位继承问题展开讨论[4],但对北齐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足够考察[5]。对南北朝末期淮南地区的研究,也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或是南朝视角展开[6]。故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选取北齐视角,重点论述北齐治理淮南的方式以及淮南地区与北齐政治的互动关系。从时间上看,本文的视野贯穿整个北齐一代,并以天保年间(550—559)为论述中心。这是因为文宣帝高洋之天保时期,既是北齐开国之始,也是北齐尽夺淮南之地之始,在此期间,北齐基本确定了统治淮南的政策基调。同时,天保时期也是北齐政权各种矛盾集中、国力盛极而衰的关键时期,这为我们通过淮南地区窥探北齐政治的面貌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