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怀疑

(二)怀疑

怀疑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基础,也是现代史学区别于古典史学的主要思维差异之一。怀疑的本质内涵是平等,在现代史学的研究中,任何史料或观点都没有先验的正确性,都需要研究者谨慎、客观地审视其可靠与否。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史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怀疑精神的指引下与各种历史神话、刻板印象以及表层史相的缠斗。

在前大学时代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怀疑精神很少被公开提倡,因为在所有问题都存在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无益于考试分数的提高。而书本即权威,专家即权威无疑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最显著的思想钢印。毕竟分数与所谓正确的知识密切关联,正确的知识则源自专家们精心编撰的书本,似乎历史就是由正确知识构成的单一轨道。然而,真正历史学却是一派万物生长的狂野世界,真真假假的历史记载混为一团,过时或前沿、精妙或拙劣的观点理论充斥其间。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便很难在这片世界中自在遨游。

历史学语境下的怀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史料的怀疑和对前人理论、观点的怀疑。在任何情况下,史料的正确性都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秦汉六朝史而言,无论是作为史学名著的《史记》《汉书》《三国志》,还是作为绝对一手材料的出土简牍、石刻,其中呈现的历史信息既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撰写者的主观意识,也会因各种客观因素制约而出现谬误。同时要捎带一提的是,在古籍整理蓬勃发展的今天,研究者阅读、使用的绝大多数是经过了校勘或释文。这些工作固然便利了研究者,但也存在遮蔽史料本相与产生新谬误的可能,在撰写论文时同样需要以怀疑的态度谨慎处理。至于对前人理论、观点的怀疑,只要认识到史学研究的根基在于归纳法而非演绎法,同时扩展阅读视野,破除迷信权威的思维,就不难产生心得并应用到论文写作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