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目前对于圆仁赴台州尝试失败的不同见解

一、学界目前对于圆仁赴台州尝试失败的不同见解

管见所及,国内学界对于圆仁赴台州尝试失败的原因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笔者将这些原因列举如下:

(1)根本原因在于晚唐财政困难导致唐朝政府对外政策收紧,对待外宾的开支调整节制,学生和僧人的待遇也相应下调。这一观点由张志宏在1994年提出[3]。张志宏认为圆仁赴台州失败的表层原因一是请益僧身份的归期限制,二是圆载赴台州留学可能“挤掉了”圆仁的短期交流身份。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张宏志认为晚唐政治衰退导致经济困难,使得唐朝政府接待外宾的开支有所调整节制,外来的学生和僧人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观点后来被马国云所援引并赞同[4]。由于张志宏意在深挖圆仁赴台州失败背后的根本原因,因此对其直接原因的论述几乎一笔带过。

(2)文宗朝对佛教的抑制态度。这一观点见于马国云[5]。马国云认为文宗朝对佛教的抑制态度也是唐文宗不颁发给圆仁赴台州敕许的因素之一。

对于直接原因,有如下两种看法:

(1)圆仁未获得敕许的一种直接原因是李德裕的个人因素,这其中又存在四层因素。第一层是小野胜年认为李德裕态度不太通融,但李济沧认为这一因素仍然不充足;第二层是李济沧认为“牛李党争”使李德裕不愿与牛党人员有任何形式的接触;第三层仍然是李济沧最先提出的,认为李德裕反对结党营私与地方藩镇割据,极力支持中央集权、维护皇帝权威,因而坚持等待皇帝敕命[6]。由于李济沧原文的主题在于考察李德裕的形象,因此未对圆仁赴台州失败的其他原因进行阐述。此后葛莹从圆仁的视角论述圆仁不得入台州的原因:一是受“牛李党争”影响,二是藩镇类型不同使得不同官员处理圆仁的事务时态度不同,在李济沧的观点上进一步发展[7]。两篇文章都着力凸显李德裕和其他官员的个人因素,而对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进行论述。

马国云则对李济沧的观点提出异议,根据圆仁后来在登州、青州获得公验的事例,坚持认为李德裕态度不够通融、对圆仁的请求似乎消极处理,并且跳过牛李党争与政见的因素提出了第四层因素:李德裕不太待见佛教[8]。关于李德裕本人对待佛教的态度,目前学界仍有争议。虽然学界一向认为李德裕不太待见佛教,但也存在若干质疑的声音。封野认为李德裕本人虽然站在国家立场上在经济方面认识到“佛教兴盛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但在个人层面却“既不崇道又非抑佛,以一种兼容并取的态度对待佛、道文化”,存在“礼僧敬佛的态度”,在会昌灭佛中有所保留[9]。杨发鹏也撰文对通说进行了质疑,认为李德裕兼信佛教,且在会昌灭佛中作用非常有限:李德裕在会昌灭佛期间掌握大权,并不等于李德裕具有反佛教的思想并因此利用自己的权力去灭佛,现有的史料反而说明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中保持尽可能的克制[10]

(2)另一直接原因是在制度层面上官府不能越境勘发公验,即使越境勘发,也只能过境而无法抵达目的地使用,因此李德裕无权在无敕许的情况下签发圆仁过境浙西观察使辖区、到达浙东观察使辖区境内目的地台州的公验,而皇帝的敕许是全国通用的公验。这是张飘在考察唐代公验制度时,考察了包括圆仁申请赴台州过程等史料后得出的推论[11]。这一推论引人思考:如果制度层面上确实存在程序限制,那么相比上述种种从李德裕个人因素展开的分析,更加具有解释力。在对现有成果进行初步梳理后,以下,笔者将对圆仁赴台州申请过程的若干细节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