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形期

(一)雏形期

从地质条件上看,长江南京段自三叠纪末完全脱离海侵,地质基础奠定于白垩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该地台是位于淮扬地盾与江南古陆之间的狭长地带,构造运动方向受制于两侧的地盾和古陆,在长期强烈的断裂和裙皱运动形成了二级或三级的隆起区或凹陷区及一系列断裂组成的破碎带[10]。断裂的发育使得该河段基岩破碎,而堆积物的积聚不断诱使河流横向摆动,同下行泥沙共同促进了河道分汊、江心洲、江边滩的产生和发育。同样地,唐代以前长江水的感潮作用,也有助于河道内沙洲的发育[11]。但直至北宋,今八卦洲段内的河道仍十分阔大,尽管河道内沉积形成了一些的沙洲,如马昂洲、上新洲、下新洲、阖庐洲、长芦洲、概洲等等[12],但都不具备分流段内江水以形成主泓、次泓两级汊道的能力,河床边界条件始终是“控扼”汊道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渐次南移[13],长江流域开发日促一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的增多,使得河道内原本分散的沙洲,渐趋下移、聚合或并岸;新形成的沙洲分流江水的能力变强,形成了多汊型河道。同样地,移民对长江的多途利用,也丰富了时人对河道内沙洲的记述。八卦洲的雏形“青沙”即在这一时期成型出水。南宋吴聿撰写的《靖安河记略》记载了长江南京至仪征航段内的十八处江险位置及避险航行的线路,青沙之名见载其间。这段记述保存在景定《建康志》中:

【河港】

【古漕河】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镇下缺口取道入仪真新河八十余里。

【事迹】吴聿《靖安河记略》曰:江出岷山道峡,与荆、湘、沅、澧至洞庭积为巨浸。合沔水经浔阳东,邀彭泽,别为九道,会为中江。东北至南徐州为北江,入于海。惟中江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荡谲,吐吞日月。山或矶之则其势悍怒,触舞大艑,兀若转梗。至其广处,数百里断岸相望,仅指一发而舳舻上下。中流遇风则四顾茫然,亡所隐避。自金陵抵白沙,其尤者,为乐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浊港口,凡十有八处,称号老风波。而玩险阻者,至是鲜不袖手。东南漕计岁失于此者,什有一二。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公,访其利病,得古漕河于靖安镇之下缺口,谓其〔靖安河〕。取径道于青沙之夹。趋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仪真新河以抵新城下。往来之人高枕安流八十余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险。实为万世之利役之始兴。扬子、六合、上元分治所临之地[14]

类似记述亦见载于至正《金陵新志》中[15]。至同治《上江两县志》时,撰者又在地名下用小字双行夹注“今地”。其文曰:

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宗愿,得古漕河于靖安下缺口(草鞋夹之夹江),取道青沙(八卦洲)之夹江(观音门之夹江),趋北岸(通江集),穿坍月港,由港尾下江,入仪真新河[16]

这条材料以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导致人们对八卦洲的前身究为何洲而各据异说。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河港”部首录古漕河。案此河虽非长江主泓,却是沙洲与江南岸形成的夹江,所以《靖安河记略》有“谓其取径道于青沙之夹”之语。且根据航向,靖安镇[17]是入峡的起点,而青沙之夹江是其中段。过此峡后,船舶向东北方向航入北岸的坍月港,进入江北地区。因此,清代方志中认为靖安河的中段就是八卦洲与南岸形成的夹江。由此可见,南宋时青沙与南岸已有可以通航的夹江,这段夹江也是八卦洲分流汊道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