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仁与李德裕关系新考——以赴台州公验的申请为中心

圆仁与李德裕关系新考——以赴台州公验的申请为中心

章智恒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国遣唐使渡海来华,抵达扬州。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李德裕招待了来自日本的使者,被日本遣唐使团队内的天台宗僧人圆仁记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中,这是研究李德裕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的第一手史料,因而受到了历史学界的关注,有学者曾撰专文讨论圆仁在扬州期间与李德裕的交流与互动[1]

随遣唐使船队入唐的圆仁,计划前往台州国清寺求法。圆仁肩负着日本宫廷和教门的使命,怀抱着求法巡礼的夙愿入唐,而这些使命大都与天台宗发源地台州国清寺有关,因此非去台州不可[2]。为此,圆仁尽力尝试前往台州,多次向日本遣唐使大使藤原常嗣和唐朝淮南节度使李德裕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获得赴台州的公验,但李德裕坚持等待皇帝的敕令,拒绝发放公验。最终,圆仁赴台州的申请被唐文宗敕令拒绝。后来,心有不甘的圆仁回程时冒险脱离遣唐使团队,终于以个人身份在唐求法巡礼。

过去数十年间,国内学界已对圆仁赴台州种种尝试终告失败的原因进行了一定探讨。作为接待日本使者的地方官员,李德裕的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对于李德裕拒绝给圆仁发放赴台州的公验,学界更有着种种解读。现有对圆仁赴台州申请过程的研究,往往结合最澄与圆珍的案例对比分析,还有将圆仁在扬州的经历与圆仁在登州、青州的经历对比分析的做法。笔者认为,圆仁此时的身份等背景条件具有特殊性,不宜与最澄或圆珍的案例类比,也不宜和圆仁本人后来在登州、青州等地的情形类比。而李德裕坚持原则和底线,恪守法度不轻易发放公验的表现,是符合其身份与职责的。

以下,笔者拟分析国内学界目前对于圆仁赴台州尝试失败的各种观点,然后论述圆仁赴台州失败的原因。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